襄阳人民广场的历史回顾

襄阳市政府建设的第一个广场

人民广场是襄阳市政府建设的第一个广场。它的发展经历了从简陋到美观的过程,其功能也从政治活动中心转变为休闲娱乐场所。现代广场是一个城市的“客厅”,一个城市中心广场的发展变化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人民广场创建于1952,位于樊城区最繁华地段。在1978之前,这里一直是政治集会的场所。1996期间,襄阳市委市政府将人民广场定位为城市建设中的“城市客厅”和“人民休闲娱乐场所”。1997进行一期改造,2000年开始二期建设。

为集会而建的广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市政府经常组织群众集会,但樊城没有一个像样的广场。因此,在1951修建解放桥时,襄阳市政府组织群众在樊城城墙外平整了一块100多亩的荒地,先后修建了人民广场、人民体育场、工人文化宫。

1968年,襄阳市政府对广场进行第二次改建。当时是文革时期。因大型群众集会需要,主席台由人民广场西侧移至东侧,同时在广场周围修建围墙和围栏。

改革开放前,人民广场是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地方。大规模群众集会,公开处理犯罪嫌疑人,政治批判...几乎每次都有上万人参加。这样的活动每年在人民广场举行五六次。

定位“城市客厅”

80年代,阶级斗争逐渐淡出市民生活,人民广场的定位逐渐转变为“城市客厅”和“人民休闲娱乐场所”。1990年4月,襄阳市政府批准的人民广场人防工程竣工。1992,市政府对广场进行第三次改建。此时的人民广场已经不再是市民心中的集会场所,而是成为了襄阳市民晨练休闲的场所,只是被官方定义为1996。

今年,襄阳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在城市建设中彻底整治人民广场环境。次年4月,1正式启动改造工程,拆除119门面房和近10000平方米违章建筑,使广场总面积达到64200平方米,其中草坪种植25000平方米,花岗岩铺装9600平方米,行人彩色地砖6700平方米,并安装了喷泉、花钟和灯笼。此次改造还拆除了大庆西路沿线的广场围墙,使人们进出广场更加方便。

1999人民公园趁着大规模改造,拆除了与人民广场的围栏,取消了收费制度。很多来公园的人都会在广场停下来玩,广场的人气也增加了不少。

2000年9月13日,广场改造规划方案经市领导讨论通过,作为十二项城建重点工程之一,预计投资1490438+04万元。经过这次改造,人民广场基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颁布《管理条例》

为确保“客厅”管理有章可循,市政府于6月1997颁布了《襄樊市人民广场管理暂行规定》,这是市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出台的第一个文件。文件发布后不久,广场就在香港回归前夕经受了考验。

当晚,人民广场接受了建站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成千上万的老老少少从四面八方涌向人民广场,庆祝香港回归百年。与此同时,人们心中也出现了一种担忧:数万人“淹死”了人民广场管理处的24名管理员。“客厅”的美好还能持续多久?

但到了第二天,人们的担心就没了——广场设施完好无损,市民的文明行为大大增加了管理者管理城市客厅的信心。

三个中心的重新定位

为使人民广场及其周边地区成为经济繁荣、交通顺畅、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客厅”,2007年5月,襄阳市规划局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襄樊市人民广场及其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于2008年7月25日启动,市规划局组织召开了襄樊人民广场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专家评审会。南京、武汉、襄樊专家组成专家组,提出意见,2009年6月20日经市政府批准。根据《襄樊市人民广场及其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广场周边59.7公顷的区域纳入统一规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定位为市民休闲中心、商业旅游中心、商业文化中心。新建街心花园8个,增加绿化面积1.2公顷。同时,完善公共厕所、停车场、医疗点、文化景观走廊等设施,以保持其作为城市中心广场和商业文化中心的地位。

人民广场的改造这次拆除原有立交桥,建设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通道,缓解地面交通路口和主干道的人车混行。改造后的人民广场是以文化艺术为生命和核心的场所,是公众社会活动的中心,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艺术风貌的建筑空间,成为襄阳城市真正的客厅和名片。此次挖掘地下空间654.38+00.4万平方米,分为地下两层,建设丰富的商业业态,服务区域内居民,形成以购物、休闲、餐饮等为主要目标的区域商业中心。同时,还将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