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历史上的东扩

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外长和国防部长组成,常务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加入该组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和1982加入。

上世纪90年代,随着1955年5月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的解散和苏联解体,欧洲的政治和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开始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型。

1990年7月,11北约峰会在伦敦宣布冷战结束。19911 2月,北约在罗马峰会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建立北大西洋合作理事会。从1992开始,波兰等东欧国家提出了加入北约的要求。同年,北约批准了一项原则,允许其军队离开成员国领土,参加其他地方的维和行动。当年年底,北约决定武力干预南斯拉夫危机。

1994 6月5438+10月,北约布鲁塞尔峰会通过了与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并于12年2月开始向波黑派遣维和部队。1996年9月,北约发表了关于东扩计划的研究报告。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理事会、旨在加强欧洲和欧亚大陆北约与非北约成员国安全关系的欧洲-大西洋合作理事会正式成立。7月的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接纳波兰、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为北约成员国。1999年3月,这三个国家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至此,北约成员国已经发展到19。2002年6月,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决定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北约。这是北约自1949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张。2004年3月,上述7国正式提交了本国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新成员,使北约成员国从目前的19扩大到26个。北约最初是二战后东西方对抗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华约的解体,北约原有的职能不复存在,于是美国提出了改造北约的新战略。北约新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利用中东欧一些国家渴望寻求西方特别是美国安全保护的心理和需求,制定一个庞大的计划,逐步吸收这些国家入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东扩计划。东扩计划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夺取和控制中东欧的缓冲区,使之成为遏制俄罗斯的前沿阵地。美国想通过吸引中东欧等地区国家加入北约来达到的目的,是防止和遏制潜在军事对手俄罗斯的死灰复燃。

冷战后的第一次东扩,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于1999年3月加入欧盟,将北约的防线向俄罗斯边境推进了800多公里。俄罗斯曾将波罗的海列为北约不能跨越的“红线”。然而,这一轮新的东扩已经突破了这一界限,将俄罗斯的西北边境直接暴露在北约军事力量面前。第二次东扩后,北约成员国从冷战结束前的16猛增至26个。东扩计划还扩大了北约的战略空间,使北约拥有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不间断的战略防线。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北约战机可以在3分钟内飞越圣彼得堡上空,北约侦察机可以随时在俄罗斯边境附近进行侦察活动。

“9·11”事件后,美国将国际反恐作为优先战略目标,提出了利用军事打击手段防范恐怖威胁的所谓“先发制人”军事理论。通过阿富汗战争,美国将军事触角伸向中亚纵深地区,北约东扩使美国掌握了广阔欧亚地区的安全控制能力。美国试图控制欧洲、亚洲和中亚的目标正在通过北约东扩逐步实现。北约作为欧洲的区域性军事和政治机构,最终可能演变为服务于美国战略利益的全球性组织。

俄罗斯非常清楚北约东扩后面临的形势。俄罗斯一家权威媒体指出,“北约已经紧紧地包围了俄罗斯:俄罗斯西北部的三个独立国家成为北约成员国,加里宁格勒被北约从波兰和立陶宛紧紧钳制。在南方,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北约,老成员土耳其从军事和政治意义上从黑海包围俄罗斯。早在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就表示坚决反对北约东扩。这一立场自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以来没有改变,但俄罗斯在军事和经济上处于劣势,难以与美国抗衡。口头抗议和谴责也难以阻止北约的东扩计划。因此,普京政府对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近期的反应谨慎低调,而相应的措施则更加迂回理性。

首先,俄罗斯采取措施改善与美国和北约的关系。2002年5月,俄罗斯先后与美国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与美国建立新型战略关系条约》的联合声明,随后又与北约签署了建立新型合作关系“20机制”的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协议。俄罗斯的意图是通过逐步“融入”北约,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寻求与北约平等的话语权,推动北约向政治组织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不利影响。莫斯科要求北约东扩不得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北约也做出了相应承诺。有评论认为,擅长空手道的普京似乎在利用对手的力量来解决对手的冲击,相当明智。

其次,俄罗斯不断展示其潜在的军事实力,警告美国不要轻举妄动。2月10日,俄军开始举行战略核力量和常规力量联合军演,这是俄罗斯时隔20多年后举行的又一次大规模核演习。近日,普京还邀请到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了建于苏联时期的绝密航天中心,展示了俄罗斯不容忽视的军事高科技实力。普京4月2日还公开指出,俄罗斯将相应修改军事政策,以应对北约逼近俄罗斯边境的事实。这些无疑是在向美国发出明确的信号。

此外,俄罗斯还与法国和德国这两个与美国关系紧张的西欧国家进一步发展战略合作关系。俄罗斯与法德在伊拉克等诸多国际热点问题上保持一致立场。北约正式吸收7国前后,希拉克总统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先后访问莫斯科,就北约东扩问题进行磋商。显然,俄法德加强战略合作将对美国构成制约力量。

苏联和华约解体后,中东欧国家失去了安全支撑,提出了“去欧洲”和加入北约、欧盟的要求,目的是向西方靠拢,寻求美国的安全保护。虽然这些国家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北约,但“新欧洲”国家在加入北约后,在处理与美国、俄罗斯和西欧的关系上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

这些新成员处于北约的战略前沿,是北约对抗俄罗斯的“急先锋”,自然也是俄罗斯“回应”北约的首要目标。因此,他们既要努力履行北约的义务,寻求北约的保护,又不能过度刺激俄罗斯。因此,许多新国家表示希望与莫斯科保持良好关系,反对在其领土上建立美国军事基地。此外,新入盟国家过于“亲美”的立场也引起了西欧国家的不满,导致所谓“新老欧洲”的矛盾,而新老欧洲毕竟离不开“老欧洲”。特别是许多国家即将正式加入欧盟,在经济上需要西欧国家的支持。

与此同时,法德等国一直对北约的“全球化”和美国的真实意图心存疑虑。构建独立的欧洲防务体系一直是西欧国家增强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话语权、制约美国独揽大权的根本策略。欧洲独立防务的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提出,但进展甚微。近年来,在法国和德国的推动下,这一计划的实施出现了转机。去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和德国与另外两个反战国家比利时和卢森堡就尽快加强欧洲独立防御能力达成协议,要求尽快建立欧盟军事总部。此后,欧盟相关机构也就加强欧洲防务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最引人注目的是希拉克、施罗德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分别于去年9月和今年3月在柏林举行了两次首脑会晤。三国领导人一致认为,“欧盟必须具备独立于北约策划和指挥军事行动的能力”。法国、德国和英国还提出了一个“战斗群计划”,建立一支由三国各1500人参加的欧盟快速反应部队。法德英成为欧洲建设的“三驾马车”,无疑对欧洲独立防务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美国自然对欧洲决心加快独立防务计划心存疑虑,担心欧盟独立防务和军事行动能力的提高会危及北约的政治和军事作用。美国官员直言,欧洲的独立防务是“北约未来的最大威胁”。

联手俄罗斯也是法德等国对付美国的策略。在七国正式加入北约之际,希拉克和施罗德先后访问莫斯科与普京会晤,显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近年来,法国、德国和俄罗斯在一系列国际热点问题上进行磋商,保持了一致的立场,特别是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和战后重建问题上,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国的单边行为。舆论普遍认为,在北约东扩计划逐步实施过程中,法国与德国、美国的摩擦仍会出现,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将继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