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表

一、《南京条约》的一部分

1,清朝与英国停战,缔结永久和平互惠关系。

2.清政府向英方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沿海港口进行贸易。

3.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统治。

4.清政府向英国支付了21亿银元。

5.两国互相释放对方的士兵和平民。

6.英军撤出南京和定海的河流和岛屿。

7.这两个国家缔结了进出口关税协定。

英国商人“应当缴纳进出口税和偿付费,应当公平地协商规则”,从而开创了协定关税的先例。废除“公银行”制度,规定“凡到港口进行贸易的英国商人,无论与什么企业进行贸易,都要听他们的”。

第二,影响

《南京条约》是清朝200多年前建立相对稳定的领土以来,第一次战败而签订的割让条约。随后,美国和法国效仿英国,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王霞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香港1

香港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继印度之后英国在远东的新据点,并于19世纪逐渐发展成为转口港和贸易中心。

后来在英国人的统治下,避免了晚清的腐败和近代中国的政治动荡,成功地从一个华南边境的小渔村转型为国际化城市,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充当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影响了中国后来实行改革开放和毗邻香港的深圳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现代化。

2.打开国门。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因战败而需要割让土地、开放贸易的不平等条约。香港岛割让开埠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宪章》(1843年7月22日)和《五口通商善后规定》(虎门条约,1843,65438+10月8日)。

虽然英国先后获得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是模仿中美《王霞条约》获得的,中外人民的诉讼按本国法律管理)、划定租界、单方面最惠国待遇、军舰靠泊等外交权利。

在与大清帝国的贸易中享受了更多的利益,而清朝也因为英国的压力而打开国门加快现代化,间接为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3.经济和贸易

从1843到1844,厦门、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相继开埠。厦门、福州、宁波由于地域限制,并不繁华。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距离丝绸和茶叶的原产地最近,地处江浙一带的富庶之地。同时是中国南北航运的中间站。原本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买办蜂拥而至,开设洋行。

从65438年到0853年,上海开始取代广州,成为整个清朝最大的通商口岸。英、美、法先后在黄浦江沿岸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大,形成了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4.西方文化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地下天主教徒约有30万人。新教不公开传教,只有20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做一些准备工作,如翻译圣经、编写字典等。1846年,道光取缔天主教,归还原教会,于是天主教转向公共活动。

耶稣会士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使臣负责直隶大部分地区和浙江、江西,多米尼加人负责福建。来自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十多个新教教会也在五个地方建立了教堂、学校和医院。

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兴建了清代第一所基督教会新街堂,北美长老会的约翰·贾在厦创办了清代第一所西式医院医院。

扩展数据:

简介

TreatyofNanking(英文:),又称江宁条约,被清廷称为“万年和约”,是第一个因欧美国家战败而签订的条约。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朝在第一次对英鸦片战争中战败。双方代表在南京静海寺谈判,在停泊在南京下关河上的旗舰汉华_号上签署《南京条约》,以确切的文件实现开放贸易,清朝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65438年至0943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英、美等国签订协议,废除域外管辖权等一些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一份原件由英国政府保管;另一份原件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存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

背景

1839年3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下令广州禁鸦片,引发了与英国的贸易、司法和外交冲突,使英国政府内阁决定于同年6月10+0派遣远征军来华,从而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4月7日,英国反对党托利党在下议院提出动议,痛斥政府在对华关系上缺乏远见和考虑不周,疏于给予驻广州商务处长相关指示和权力,以处理非法鸦片贸易。这一动议刻意回避了战争和鸦片两个敏感问题,以争取保守党最大支持通过法案。

经过三天的辩论,下议院最终以271对262否决了这项动议,因此保守党未能阻止英国舰队继续向中国进发和战争的爆发。上议院的类似动议也在5月的12会议上未获通过。下议院在战争爆发后很久的1840年7月27日终于批准拨款173442英镑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开支。

1842年7月,英国军舰100余艘,官兵约9000人,从吴淞口回江西,攻打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军事要地镇江,意图切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

驻守镇江的1500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伤亡惨重。扬州那边,士绅商人闻风丧胆,给英军五十万银元,换取不占领。满清无力对抗现代英军,道光帝决定接受英方条件,媾和。

8月4日,一艘英国军舰抵达南京下关河,清政府代表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谈判。双方在庙里交涉了四次左右。12年8月,_ Dianzha(又译蒲丁茶)提出:“在陆路贸易结束时,清朝必将香港永远割让给英国。既然建立不列颠的国家被清朝羞辱,让地方当局掩盖罪行,弥补受伤的威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南京条约》由清廷代表钦差大臣焦英、伊布与英方代表_典札在英国旗舰可汗华丽号上正式签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