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的起源

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形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主要原因是对“城市”概念的理解和认同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拟从“城市”的定义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重新探讨这一问题。一、城市的内涵一般来说,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本质上主要是指其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尤其是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是人口集中、非农产业发达、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区域,通常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城市的特点是周围有城墙。?①如果说“城”的概念从内涵和外延上基本反映了城市的本质和特征,比较客观科学,那么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城市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是如何形成的?二、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城”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史记。《艾晨》云:“臣虽财大,不可为威市。”“今天,有70个城市愿意向国王崇拜内陆,只有国王能做到。”?②只有当城市成为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客观实体,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市”与具有商品交换功能的“城市”有机结合起来,语言中才会出现“城市”一词。“城”与“市”有机结合,形成语言中人们的习惯用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可见战国时期的城市显然不是中国最初的城市,中国最初的城市必须从战国时期向前看。在中国,最早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不同的范畴,两者没有直接联系。“城”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理解为“城”与“市”的简单组合,但“城”与“市”无疑是城市中更重要的方面,所以研究城市的起源,首先要了解“城”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的由来。“城”属于政治范畴。1980出版的《辞海》(印刷本)解释“城”云:“古时候在杜毅周围用作防御的墙。一般来说,有两样东西: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国。关杜梓帝:‘城中之城,乃城外之城。’“所谓‘市’,其原意,本指人,自制力。《说文》说:“一个城市充满了人,也充满了来自土壤的声音。"段玉裁指出:"一个讲得好的人就像一个容器里的小米。《礼记》曰:“大道隐,天下为家。.....成过沟池以为固。”“墨子七苦病”说:“住在城里的人,自制力都那么强。”可见,“城”的本义是用于自卫的军事设施,即城堡。其最初的功能是驻军,防止敌人入侵,具有纯粹军事政治中心的意义。我们在探讨原始城市的起源时,应该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城市”的本义来阐述,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私人财富的出现和积累,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掠夺财富的战争、宗教偏见和血亲复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敌对部落的入侵,保护私人财富,非常有必要建城自卫,于是“城”应运而生。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这一时期“城”的记载,古史中也有传说:“黄帝开始建城居住。”皇帝杀了蚩尤,于是建了一座城”。黄帝是五城十二楼”。黄帝建城要建五城”。神农之教说,一城十步,汤池百步”。《夏日枪炮制造城市》。过去,夏昆是“三秋之城”鲧建城是为了保卫君主,建国是为了保卫人民,这也是这座城的开始。“这些传说最近在城子崖城址、后岗城址、王成刚城址、平凉台古城城址、边县城址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这些城址大多处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部分可达中期,与文献记载的古代历史传说完全一致。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城”出现在龙山文化中晚期,“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这一点。但从古文字的角度来看,甲骨文中并没有发现“城”字,只是甲骨文中的一些字像城墙,像两亭或四亭相对,包含着一座城。青铜器铭文中“城”字的右边是兵器的形状,表示用兵器守城。从甲骨文和金文都可以看出,城市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起防御作用。由此看来,早在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防御设施。比如在临潼半坡村遗址和姜寨遗址周围,发现了人工挖掘的壕沟,壕沟内设置了围栏。这种壕沟和栅栏的防御功能可以说和早期的“城”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所以,就“城”的原始功能——防御而言,把仰韶文化时期民居周围的沟渠、栅栏,看作中国城的萌芽或标志,不无道理。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2.“城市”的由来。”城市”属于经济范畴。它的起源根据现有材料,比“城”要晚。所谓最早的“市场”,就是聚集货物进行易货交易、集中交易的场所。《说文》说,“做市商也是买卖的地方。“《易·系词下》云:“日中为市,以天下之民,以天下之货,以交易后之退,各有其位。“《孟子·公孙丑》也说:“古之为市,其所有易其所无也。”解释一下,“市”的本义是指进行交易和交易交换的场所。因此,一个“市场”只有在大规模商品交换的前提下才能出现。没有交易所,简单说一下不上市的由来。古史有传说:“祝融造市”;包家没有,神农家做了,柱在国,日中为市,以天下人,集天下之财,交易后撤退,各得其所。”可见,最早的“城”是随着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的大规模交换而产生的。综上所述,“城”和“城”都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其中“城”的出现早于“城”,甚至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所以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至少应该追溯到这一点。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中国古代真正的城市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虽然最早的“城”和“市”在概念和范畴上完全不同,但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中的人口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中的设施也逐渐完善,交换商品的“城”也就从集市、野市、郊市逐渐向“城”靠拢,在城市中发展起来,于是“城”和“市”就逐渐结合起来了。“城”与“城”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政治中心的城堡,发展成为同时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的过程。根据前面对“城”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城”和“城”是否紧密结合作为一个真正的城市形成的主要标志。从城市的起源来看,“城”是适应统治集团的需要,统治者利用它行使国家职能,由于政治势力的作用而自上而下形成的;“市场”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和随之而来的手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加,由“下”向“上”形成的。在城与城分离阶段,由于城市的功能强调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的作用,抑制了城市与具有经济性质的城市的有机结合;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完全突破一些人为约束而“进军”城市;此外,当时城市中农产品的主要供应方式是通过军事野蛮掠夺和强制征用,而有没有城市对于早期的首都或城市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且设市的人多且杂,更容易增加城市的防御难度,削弱其政治军事功能。因此,到了商代中后期,虽然开始在城墙内设置手工业作坊和少数临时市场,为王公贵族服务,但仍然改变不了当时都城突出的纯军事防御性质。那么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有市场,历史文献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李周》等早期儒家经典中与市场相关的记载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城市中就有了市场,拉开了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早期融合的序幕。到了周代,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聚落增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和城市观念的变化。一方面,人们逐渐意识到工商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诸侯割据,各国意识到一个只有城墙防御功能,没有经济实力的城市很难长期守住。同时,随着统治集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也为了增强首都城市的防御能力,统治者允许在城市的隔间内建立“城”贸易,以便只建造宫殿或府衙等政治军事建筑,随后手工业作坊也出现并增多,“城”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人口也随之增加。同时,由于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市场的增加,促进了一些交通发达的商品集散地或繁荣的市场。由于军事和政治的原因,“城”和“城”已经合二为一了。因此,“市”可分为大市、小市、早市、夜市、正规和非正规市场。”《李周帝官》说:“大市场由数百个民族支配;面向市场,不时面向市场,以商户为主;夜市,有时是夜市,主要卖老公和女人。入城之处,许执鞭守门。城市里的那群官员,已经用扁平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了,送给了城市,送给了城市的老师们一份礼物。“所谓‘市师’,就是‘市师’。”司市、教市、政刑、度量衡、禁令。分分合合穿过城市。”也就是说,当时在“城”内设置的管理官员,不仅负责监督摊贩货物的进出,整顿摊位店铺的布置,甚至确定价格,限制违禁品的出售,而且还有自己专门的官员住宅和他们的管理制度。可见,当时毫无疑问,城中有城。通过内城的建立和外城的建设,原来独立的城市和城市逐渐融合,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统一有机的综合体——城市。这样一个有机整体的城市,不再只是一个“宫殿的营地”。虽然它最初只是城市与城市的简单组合,但其功能、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已经大为复杂化和多样化。这种复杂的综合城市的出现,不仅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中心,而且成为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系统的空间统一体,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机环境。构成了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在西周时期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