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记得我在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发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我讲到“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远征欧亚各地”时,同学们都很感兴趣,聚精会神地听。当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三次大规模西征,打到中亚和西亚,打败俄国,震惊整个欧洲,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的时候,学生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无比自豪的表情。趁着学生们的兴趣,我接着说:“蒙古人也向东进攻日本。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由于日本拒绝向蒙古人纳贡,蒙古军队两次征服日本。”学生们很感兴趣,听得更认真,似乎急于知道结果。我知道学生希望得到的是蒙古人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把日本人变成奴隶,让我们屠杀驱赶。这是爱国主义的本能表现。为什么这么说?研究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过两次侵华战争:19年底的甲午战争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两次战争中,日军都对中国和平居民进行了血腥屠杀,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日本的侵略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让中国人民蒙受了耻辱。一个伟大的国家被一个日本小国践踏,真是奇耻大辱。所以中国人对日本人一直没有好感,好像都和日本人有仇。那天我倒霉的时候,中国的人都很开心。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当我讲到蒙古人第二次征服日本,元军惨败,日本仅存的近65438+万元军队大部分被杀,剩下的两万人被俘,同学们顿时变得非常沮丧,之前的骄傲一瞬间没了。甚至有同学脱口而出“为什么不灭了日本?”班上一片唏嘘声。我肯定地说:“是的,的确,而且是惨败。”同学们疑惑不解。“为什么?”“是的,学生,考虑一下。是什么原因?”我没有马上回答,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我理解学生产生这种情绪变化的原因。我知道学生们的用意是好的,是出于民族自强和自尊,想通过蒙古人的胜利来洗刷近代的耻辱,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元朝也征服了日本。”但是,这种思想违背了人类文明的正确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意识到是时候对我进行情感教育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日本人表现出了不怕死的精神,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一些学生感到惊讶。“老师,你怎么能替日本人说话呢?”“虽然近代日本侵略了我们,但这个民族确实有过人之处。生存空间狭小,资源有限,可以跻身当今世界第二的国家。它靠的是什么?——就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相比日本,作为一个大国,是否应该反思?”教室里静悄悄的。于是我接着讲:“据说蒙古人在战役中屠杀了6543.8亿人(大部分欧洲人死于瘟疫或间接死亡)。如果蒙古人征服了日本,他们会怎么做?”学生回答:“也是屠杀。”"如果是的话,蒙古人和日本人有什么不同?"学生们沉默了。所以我趁热打铁。“蒙古征服战争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种战争应该被肯定吗?”学生回答“没有”。“应该全盘否定吗?”有的同学回答是,有的同学回答不是,聪明的同学反应,“客观上是有正面作用的,火药就是那个时候传入欧洲的。”我很乐意回答“是的。这有什么用?”“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中外交流”。学生们的思维终于回归理性。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是多么的必要。这样的事件在课堂上可能会经常发生。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抓住这些生成性问题,抓住时机,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远胜于硬性的说教。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大力提倡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须考虑整个时代背景的变化,使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与时俱进,与时俱进。
步入21世纪,“多元文化”、“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主义”等一系列词汇成为人们心中的重要词汇。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基础。平日里,教师要注意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目光、亲切的态度、热情的表扬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既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又要充分发表意见,质疑和提出疑难问题,充满爱心、关怀、热情、耐心和信心,巧妙地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使学生“爱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体验是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渗透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方法。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有重要意义。应该让学生体验历史、生活、社会,从而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本质是关注人。关注人(感情、态度、价值观)和主体(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学习乐趣与学习的关系。从事教学工作....
首先,这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除了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还珍惜粮食,不浪费粮食,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不是通过物品本身的价值,更是在精神层面。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态度和习惯。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慢慢融合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良好的情绪、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就会逐渐形成。教育者的引导在这里至关重要。
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引导我们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对自然科学的生物学肯定,我们也必须重视价值观的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第一,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既是一个讲道理和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直接的。教师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仪容等。能在无形中感染学生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的教学方法。现代媒体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会受到校外很多观念和意识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交媒体会在这几天发布与艾滋病相关的信息。所以“病毒”的内容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收集艾滋病的相关数据、艾滋病患者的图片以及各种媒体推出的艾滋病相关节目,让学生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让学生震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等等,引起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不仅会快乐地学习,而且会在内心产生对老师的敬佩感和对老师的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没有占据明显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对知识的分析,把情感价值观教育放在其中。比如我们谈到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一系列农业和医疗产品进入市场。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给人类的未来蒙上隐忧。因此,在学习了“人类生殖”之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和“人类克隆”,并请学生讨论人类克隆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伦理问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与融合。我们可以列举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成就,以及中国科研水平与世界的差距,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到我国的辉煌成就,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到我国还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初中生物概论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谈到生物学的历史,可以介绍一下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发展史上所做的贡献。比如:李时珍、童第周等科学家的例子,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转化为为建设祖国的事业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无所畏惧、努力奋斗、刻苦学习的奉献精神,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就能找到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素材。
三,教学过程中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规律是老师口头教学无法达到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 * *很享受这样的理念:学生要像对自己的学习一样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学生要在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前提下学习。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群体的其他成员成功了,他们才能成功。你也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认真对待别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生物主题活动。例如,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的垃圾袋数量,然后统计一个班级家庭,一周,一个月,一年使用的洗衣粉和洗洁精数量,再结合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影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还可以进行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研究活动,自己做生态瓶。我相信这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没有合理的出发点,更谈不上对历史知识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表现出了突出的变化,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中简单的知识和政治教育,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并将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一、典型人物的选择方法
典型人物教育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例要深刻,方法要独特,流程要优化。
1.善于运用典型案例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开始接触历史。再加上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教育,他们更了解历史上公认的正面典型人物。从古代史看,岳飞忠君报国,林则徐禁烟,黄继光、雷锋等近代史上的人物和事迹,大家都相当熟悉。因此,中学历史课涉及的相关内容要尽量避免,要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活力。典型案例法是一种从侧面出发的典型教学方法。它有独特的方法事半功倍。比如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一课,在讲述林则徐的人物时,向学生介绍,100多年前,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着林则徐的蜡像,至今仍由成千上万的英国人长期推选(知识牌)。从这个特例中诱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英国人知道林则徐吗?林则徐和英国人是什么关系?切断英国人民财源、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林则徐蜡像,为什么会长期放在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看重林则徐的哪些品质?这个例子让学生们深以为然,心服口服,以人格魅力跨界深切感受伟大民族气节的永恒光辉,深受触动灵魂、内化情感的教育。
典型案例法也可以用于反面典型人物事件。比如《火烧圆明园》,书中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没有选取中国史料,而是采用了火烧圆明园罪魁祸首英法两国国民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即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节选,使事件的罪恶一目了然,真相更有说服力。
2.以中性人物为例。
对于历史上做出50-50贡献的人,我们暂时归类为中性人物。这种人和我们现实中的人比较接近,学生对他们特别敏感,很容易从他们的思想和言语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人无完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真分析人物得失的原因,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人物,认识他们的成功和悲剧,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去认识他们,对我们今天更有意义。古史“秦”讲中,补充了秦丞相李斯的得失举例。宰相李斯在秦朝政治舞台上40年的风风雨雨,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成功与秦的统一息息相关,他的悲剧与秦的覆灭历史息息相关。在秦始皇驾崩的关键时刻,被立为皇帝的他,因为私言、贪图权位、苛求完美,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原则,为他人所用,成为高贺、胡亥的帮凶,走上了一步短一步长的后悔路。最终这个手握重权的人物,最终在城池中覆灭了三族。里斯的人生悲剧震惊了学生们。学生们讨论说,如果李斯不自救,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的结局不会那么悲惨。这个开国功臣的粗心大意造成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悲剧,永远成为人们在回顾秦这个短命王朝的历史时应该吸取的教训。
除了李斯,项羽当年的英雄品质,李秀成的十字表白留下的遗憾,石达开在逆境考验中的错误选择,都是值得学生们探讨和探究的。这些人物一生中有过显赫的地位,有过壮丽的壮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他们付出了选择筹码的代价。就个人因素而言,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总结这些历史人物的生与死、得与失、成与败的经验教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时刻警醒!
二、价值取向引导法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他内心感受的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观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对屈原和谭嗣同选择死亡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的,认为屈原和谭嗣同太傻,而岳飞和文天祥被学生评价为不符合历史潮流。这些问题如果要一分为二分析,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并不总是从高空看历史,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政治课上有一节课“见义勇为”,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回答都差不多,虽然不是无所事事,但做法是报110,只有少数学生选择。
这可能是因为教材内容的引导,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属于保护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成立的。但是,如果这些教育在学生心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那么勇敢永远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老师完全可以考虑换一个教学思路,先讲见义勇为再讲加强自身保护。换句话说,就像《法制报告》暑期专栏组织小学生讨论“见贤思齐”的问题一样,在政治课和历史课上都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就像历史课在讨论屈原、岳飞、文天祥、谭嗣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价值、诚信的价值、民族气节的伟大一样。
三、类比比较法
类比、比较、比较法是将两个境遇相似、哲学思想不同、人格气质不同、理想走向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比较,从而引出不同的结局,诱导学生在比较中得到启发,在比较中得出结论,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比如在春秋战国之争的课堂上,通过讲述一个勾践兴国的例子,让学生把“睡薪尝胆”和众所周知的幸福人刘禅的成语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结论:同样的历史境遇,同样的君主,却以不同的性格和志向,上演了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两种不同结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一个人理想的实现,需要坚定不移的志向,执着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到达彼岸;反之,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游手好闲。
总而言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导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是未来几代人的神圣职责。对于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历史教师任重道远。
1.通过历史事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2.通过历史人物,我们可以把他们的情感经历传达给学生,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探究自己的历史情怀。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价值观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适应和满足多元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