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十一课:能谈谈本课各种观点的对立吗?
主要“家”——儒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后人尊为“万世楷模”。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别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要实现‘仁’,就要宽容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教,主张“有教无类”。他认为每个人,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提倡“德治”、“节财爱人”,使人民“吃饱饭”,国家“有足够的兵”,以获得“人民的信任”。这一思想包含着民本思想,也是他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观。
孔子编撰的六经,被后人称为“六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之后分裂,孟子成为战国中期的代表人物。孟子名叫,战国时邹人。他是孔子的第三个孙子孔伋的弟子,被称为“亚洲圣人”。孟子的思想是复古的、倒退的,当时很多君王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重,国家次之;君轻。”他的伦理观是“人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的名声被尊为荀卿。在政治上,他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可扬帆于庶人而水也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哲学上也坚持“天道有物”、“利用天命”。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感官要求。当他们饿的时候,他们需要吃东西,当他们冷的时候,他们需要穿衣服。这就形成了人们“善利”、“善乐”的天然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和法治,可以把小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荀子的思想被称为“性恶论”。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融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改造,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一些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家体系更加完备,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了百家争鸣的大弥撒!
主要“家”——墨家
墨家是墨子创立的。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
墨子的思想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反对石清仕禄制度,提倡贤能,任用官员时重视人才,打破旧的等级观念,做到“官无常贵,民不贱”
翟墨思想的代表是《墨子》,是他的弟子们根据课堂笔记整理出来的。
编辑这一段的主要“家”——道教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二子永,楚国人,出生在一个和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没落贵族家庭。反映他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战国编撰。
老子把“道”抽象出来,总结出不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万物高于天的本源。他还提出了“天有大能,道有自然”的思想,消灭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趣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方式是“保持安静”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什么都不做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战国时期道教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宋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在宋国漆园做过小官。后来他厌恶官职,“终身不肯做官。”《庄子》这本书是他和他的师傅共同编撰的。
主要的“家族”——法家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沈导、沈步海等人,后期的法家韩非则是威权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荀子的大弟子,李斯,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韩非子》是他总结早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重吸收法家各家之长,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