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怎么做出来的?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演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子制成的,所以又叫“竹笛”。
笛子由内部被切掉的竹筒制成,管体上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和六个音孔。吹气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从这个孔吹入,使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门用来贴笛膜。笛膜多以芦苇膜或竹膜制成。当笛膜受气流振动时,会发出清脆圆润的音乐。
笛子虽短而简,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4500年前,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公元前1年底,汉武帝时期,笛子被称为“横吹”,在当时的鼓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得到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其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演奏技术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兴起,笛子成为伴奏歌词和演唱歌曲的主要乐器,也是民间戏曲和少数民族戏曲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笛子不仅演奏技巧丰富,而且种类繁多,包括曲笛、梆笛、定调、键控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大流派。
从1971年新诞生的口笛(又名于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笛和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却经历了7000多年,笛子在这7000年历史中的演变和发展不能不令世人惊叹。
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七千年前的骨哨和骨笛在浙江和睦交叉;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孔横吹铜笛;湖北睢县出土的战国初年曾侯乙墓中横吹的两支笛子;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的两支笛子;广西桂县萝卜湾一号墓(汉初)有七支笛子,由两段竹子制成,按音孔水平吹奏。这些文物虽然罕见,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的有力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始史料中记载的西汉张骞下西洋时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