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必须知道的历史典故
大约4000年前,轩辕黄帝和颜地打败了九黎的蚩尤,被俘虏的蚩尤被称为“黎民”。此后,黄帝打败了颜地族,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
后人把黄帝誉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两个家族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也叫炎黄子孙。
2.周公又吐又喂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周,所以被称为周公。
两次辅佐伐周,崩,还辅佐成王摄政,礼乐并治天下。据说他“捉三毛,啐喂三餐,侍候秀才”,周公也成为贤良下士,渴求人才的典范。
3.管鲍的友谊
是指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之间的友谊。
包书的牙齿与齐国的儿子小白有关,管仲与龚自久有关。小白成为齐桓公后,龚自久死了,管仲被监禁。包向推荐管仲。管仲主政齐国后,包生活在管仲手下,两人的友谊不减当年。
后来,管仲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管仲曰:“父母生我,包舒雅知我。”
4.秦晋的善良
春秋时期,秦晋结过多次婚。晋献公曾经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祭妃嫔妃作乱后,迫害祭公之子申生和重耳。
重耳流亡了19年。当他被流放到秦国的时候,把他的女儿和同家族的四个女人嫁到了。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儿子重耳回国,成为君主,成就了“秦晋之最”。
5.楚王夺冠了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北伐洛水,向周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赏赐楚军,而问王周朝珍宝九鼎的大小。王答道:德不在丁。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夺鼎意在取代周室,“问鼎中原”即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侠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五霸联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是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诸侯国:齐、楚、燕、汉、赵、魏、秦。
7.联合连横
从秦孝公开始,强大的秦国就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在军事家苏秦的游说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而秦国谋士张仪提出远攻近攻的策略,以“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车在同一条轨道上,书也一样。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采纳了宰相李斯的建议,即“书同,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了抵御匈奴,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修筑万里长城。
9 .鸿门宴
指的是公元前206年,在秦朝都城咸阳的郊区洪门举行的一场宴会。参加者包括当时两支反秦叛军的首领项羽和刘邦。
项羽在宴会上试图杀死刘邦,但刘邦设法逃脱了。这次宴会对秦末的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敌对的宴席。
10.霸王别姬
项羽出兵,刘邦从汉中进攻,攻占了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大败,大败汉军。
范增不肯让刘邦讲和。刘邦疏远项羽和范增,把楚河划分为汉界作为权宜之计。之后用韩信的《十面埋伏》围攻项羽,项羽爱妾并唱“汉兵已略不堪重负,王者疲。妾为何不能生?”他拔剑自杀了。项羽退守乌江,拔剑自尽。
11.成功也是萧何,失败也是萧何。
韩信初投奔刘邦的时候,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所以离开了刘邦。谋士萧何收复韩信,推荐刘邦为大将军。
韩信采取了“晨起栈道,暗藏暗渡”的计划,攻占了三秦,占领了关中,后来又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刘邦称帝后,以韩信谋反为由,降为淮阴侯,韩信在萧何和吕后的设计下被处死。
韩信的成与死,与萧何关系极大,故称“成则萧何,败则我也”。
12.带着笔去参军
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朝廷写过一本书。他曾感慨地写道:“君子无大志,仍应在西域为傅介子、张骞建功,以夺爵位。安能读书很久了?”
于是参军,40岁去西域,765,438+0岁回洛阳,365,438+0年安定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再次处于东汉统治之下。
13.三次参观小屋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刘备投靠刘表,迁居新野。公元207年,刘备到隆中求诸葛亮辅佐,据诸葛亮《隆中对》说“东有孙武,西有景宜,南有伊岳,北有曹操”,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