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最初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摄影术传入中国后,出现了一些介绍摄影术的书籍和出版物,向人们介绍了系统的摄影理论和技术,促进了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舒歌布”和“摄影的工具”

在1844期间,广东学者邹先后完成了两部摄影光学著作——《舒歌补遗》和《摄影仪器记录》。

《舒歌补》是一部光学专著,继承了中国古代学者的光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了光学的定义。其中特别注重对各种镜头原理的探讨,并列出了镜头计算的公式,为摄影师的制作提供了设计依据。此外,书中还谈到如何制作望远镜和显微镜。

《摄影的工具》是一本记录邹制作黑盒画过程的笔记。邹在书中说,他受到《孟茜碧谭》中光学知识的启发,根据“前壁有孔,后壁有影”的光学原理,反复思考,制作了一个前面有孔,孔上有镜片的木盒,称为“摄影之器”。

《哥舒卜》和《摄影的仪器》都是非常严谨的学术论文。当它们在世界上出版时,摄影技术已经进一步发展,一些介绍最新摄影方法的书籍开始在中国出现。所以这两部作品在当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它们在中国摄影史上仍有很高的价值。

二、“画外奇观”

1873年,我国出版了第一部摄影专著《画外奇观》。这本书的作者德震(1837 ~ 1901)是一位热爱摄影、通晓中西艺术的英国博士。

德贞于1860年来到中国,在英国驻华大使馆任内科医生,并受聘于清政府开办的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文同博物馆,教授生理学和医学。后来担任京都石医院院长。在此期间,他不断地在一本中文杂志《中西新闻》上发表一些摄影知识的翻译。人们知道他精通摄影,就请他拍照或请教如何拍照。因此,德震决定在行医后用摄影的方法写一本书。

《影外奇景》是一幅木刻版版画。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共四册。在教授摄影时,该书力求实用和全面,以满足中国读者的需求。书中介绍了早期的一些摄影方法,如达盖尔摄影法、卡洛摄影法、湿印摄影法等,供读者比较选择,并配有一些相关插图。最突出的是药品名称都是中英文对照,方便读者理解和应用。随着摄影材料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德震还补充印制了“续集”卷。

《画外奇观》是一本完整的摄影技术参考书,它揭示了摄影的奥秘,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使人们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摄影技术。因此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第三,“色相离真”

在《银幕外的奇迹》之后,中国现代化学家徐寿(1818 ~ 1884)与英国人傅雅兰合作,翻译了一本关于摄影的书《色相留真》。

《色相柳甄》是中外学者翻译的第一本摄影集。全书分为刮擦玻璃、洗玻璃、涂蛋白、直平光、镜盒、暗室显影、显影药、护影药、打印纸、干照、透明照、瓷片照、印盒、纸边印、游戏开发、风景等板块。书中还谈到了当时新发展起来的明胶干印法。但由于这种方法还处于实验阶段,书中介绍,商店里卖的好的风景片都是湿法拍摄的,欧洲的博物馆里存放的图片很少用干法,或者因为摄影师喜欢用老方法,怀疑新方法或干法不如湿法稳定。

《色相柳甄》被翻译后,于1880年在介绍自然科学的杂志《格致汇编》上连载,标题为《摄影简史》,成为19世纪“西学”名著。1887再版时,书中又增加了两段,一段介绍了照片放大的方法,一段介绍了照相平版印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