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史学有哪些新的思潮和流派?(代表人物、内容、特点和影响)

当代西方史学有哪些新的思潮和流派?(代表人物、内容、特点、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当代文化思潮的主流:二战使西方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和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对废墟和混乱,西方传统思想文化面临崩溃和严峻挑战。在反思和探索的氛围中,西方文化思想经历了一次大的发展和演变。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主流是在痛苦的反思中批判过去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寻求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新的社会观,以摆脱西方社会的精神压抑。因此,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科学、信息科学、未来学和管理学等领域,新的思想层出不穷。新思潮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成为大众新的精神寄托和向往。同时也是思想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的时尚。客观地说,新文化思潮恰好是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虽然也有变形的反映,但不是它的主流特征。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于法国,传播和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法国哲学家萨特,但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都不同意使用“存在主义”这个词,所以存在主义更多地与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存在主义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揭示和探索主客观即人与环境的矛盾,以及在这种矛盾中人的自由的本质属性。萨特认为“人被判处自由的监禁”,“人没有自由就没有自由”。存在主义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它包括存在本体论、情感认识论、人学辩证法、个体伦理学、行动历史观等。由于萨特等一批代表人物的相继去世,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实际上已经衰落。虽然存在主义哲学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已经基本解体。结构主义不同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是一种包括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理论在内的思潮。其基本特征是用结构主义作为方法论来表述不同领域的问题。所以结构主义哲学往往是通过某一具体学科的理论表述来体现的,并不像存在主义哲学那样清晰。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即一种结构,语言的特征是由语音和意义的关系构成的。这种关系构成了语言系统,即语言结构。这种哲学思潮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法国流行。一开始在不同学科中广泛发展,出现了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结构主义历史哲学、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流行理论,形成了一股新的思潮。20世纪70年代末,结构主义从不同的学科发展而来。法国的福柯、巴尔特等人通过对历史、文学、艺术的广泛综合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结构主义理论,使其哲学脱颖而出。从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环境来看,这两种哲学思潮是对立的,它们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种思潮,结构主义已经像存在主义一样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专业学科的方法论,结构主义仍然有自己的影响力。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和历史哲学研究中,结构主义继续被用作一种方法。法兰克福学派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60年代,70年代后开始衰落。它以德国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命名,代表人物有霍克·哈莫、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前期是哈贝马斯,后期是施密特。法兰克福学派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侧重于研究和分析现实的社会和个人问题,批判资本主义。该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研究领域扩展到了语言分析和诠释学,使得日渐衰落的法兰克福学派在一定范围内仍有很大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思想流派,而是一个更广泛的思潮概念。20世纪20年代,在西欧国家,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试图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以区别于苏联,适应西欧的具体环境,从而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当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卢卡奇、卡尔·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等人。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特、阿尔都塞、德拉沃尔佩等。,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以“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为标志,其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阶段的理论色彩不同是一个重要特征,但无论它如何发展变化,有几个基本点是一致的,即反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重新阐释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强调早期和晚期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矛盾,特别注重阐述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持怀疑或否定的立场和观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多为学者或教授,主要从事纯理论研究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