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题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2 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中国古代农业
了解牛耕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的转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晒干后放火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耕田:随着松土工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标志着中国农业进入了“耕田”或“石锄”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犁、石锄和犁仍然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逐渐形成了以一家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和纳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功能:小农经济是推动集约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全。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制瓷等手工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绸行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丝织的国家。四五千年前,中国已经养蚕,有了丝织品。商代就有了织布机,可以织出很多种丝织品。西周时期就可以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的丝织技术较高,以轻薄精致著称,同时也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花纹风格。宋代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图案活泼。明清时期,中央或地方政府在苏杭设立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比上一代多,尤其是精细精美的缎子,成为清代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包括花织机。
(2)冶金技术:
①炼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炼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期,代表作品有商代的司母戊鼎、泗阳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工具。中国在钢铁冶炼方面的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有东汉杜氏发明的水力鼓风炼铁工具,南北朝时期的浇钢法。
(3)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原始瓷器烧制于商朝。成熟的青瓷烧制于东汉,成熟的白瓷烧制于北朝。到了唐代,已经形成了两大制瓷体系,即南青北白。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繁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城”的形成:宋代以前,县级以上城市一般在特定地点设市,进行货物的聚集和交易。城市周围有围墙,与房屋严格分开。政府建立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市场交易,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准交易。
(2)“市”的发展:到了宋代,广场与城市的界限被打破,城散于城中,郊区、乡村的“草市”更为普遍。昔日日中市场的经营时限也被打破。早市和夜市日夜相连,交易活动不再由政府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镇和朱仙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城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业团伙。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不仅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区域性商帮,称为“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数量最多,实力最强。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和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倡导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应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保证赋税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禁海”政策:
(1)基本含义:
明朝初期,日本海盗在东南沿海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海上流亡的敌对势力与日本海盗勾结,危及统治,下令“禁海”。民众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交换市场,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b .清初,为了应对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政府严禁官民私自出海;此外,将沿海居民移往内陆数十里,不准百姓下海,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政策。
(2)影响:不仅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发展,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2 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
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崛起的史实。
65438+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建立现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常发机器厂、广东南海的吉昌隆缫丝厂、天津的依莱牟机器厂等。
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私人工厂的限制。
(2)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业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加,而且表现为从沿海向内地的扩张。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历史背景
a鸦片战争后,随着洋货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受外国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受洋务派诱导,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2.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民国初年,夹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工业发展,激励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现代企业。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1912—1919,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较大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主要代表有张謇、、荣德生、等。
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从1927到1936,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原因: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和交通。
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1937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残酷打击。
原因:
a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要么被日军摧毁,要么被日军吞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制度,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以此控制经济命脉,挤压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厂矿店铺纷纷倒闭。
原因:
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内产品。
b官僚资本还垄断经济,压榨民族企业。
c .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产品滞销。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2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施过程中,鞍钢、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厂三个工厂相继建成投产。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了解三大转变
(1)内容: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将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转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年,中国* * *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的新形势,大会指出,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全力建设社会主义,力争上游,快速、经济、高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单方面号召大工业,大农业。“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状况的迫切愿望,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运动达到高潮时,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初期,所有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和分配。
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混乱。1959-1961年期间,中国经历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这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个严重失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1978 12、中国生产者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政策,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了。
认识我国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a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左”的错误的桎梏。
b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c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e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f已成为中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起点。
3.经济体制改革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1978,安徽、四川部分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很快,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2)意义:这种责任制赋予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影响:
短短几年,整个国家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化。
推动了农村改革的深化。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农村基层国家政权单位人民公社,设立乡镇政府;取消生产大队为村行政组织,成立村民委员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实施:1984之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在管理体制上,要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经营者。在所有制上,要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4.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了解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史实。
建立经济特区:
(1)含义:是指国家划出一定区域,实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A 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
B 1988,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3)影响:
特区已经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全国排头兵。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B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将对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
C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便引进外资,生产高科技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聚集了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它们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14。
1985之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沿海经济开放区由南向北贯通,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
(注:首批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中,有两个属于江苏:连云港和南通。南京是第三批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65438-0990,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江城市,推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实现新的跨越。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沿江港口城市、沿边城镇、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定。
党的十四大:1992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五大:1997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题目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大纲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两个必学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与归纳
★历史必修高二知识点整理
★高中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高的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