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黄梅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黄梅采茶歌就非常流行,并经过宋代民歌的发展和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民间戏曲的雏形。到了明清时期,黄梅县的戏曲风格更加繁荣。

从清乾隆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处于发展初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18世纪后期在安徽、湖北和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民间戏剧。其中一支以怀宁县为中心逐渐东移至安徽安庆,称为“怀羌”或“怀调”。

扩展数据

黄梅戏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奏,有花腔、花腔、主旋律三大腔系。花腔主奏小戏,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生活气息和民歌气息浓厚。五彩曲调欢快,已被广泛运用于五彩戏曲中。

黄梅戏传统原剧中常用主旋律,分为平话、火攻、二行、三行。其中,平话是原著中最重要的唱段,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性强、韵味丰富、唱腔质朴清新、细腻动人、明快抒情、表现力丰富、通俗易懂而著称,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

音乐伴奏方面,早期的黄梅戏是三个人同时演奏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与助兴,称为“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正式建立了以高虎为主要乐器的伴奏体系。

人民网-黄梅戏走在狭窄的山脊上

百度百科-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