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们这封信的历史?
历史上的送信方式
信件的传递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古代书信的传播有以下几种方式:
羽邦是一个有羽毛的字母。颜师古注:“以木简为书者,长二寸,需招之。如果它很急,就会被一根鸟毛插上,以示紧急。”意思是在古代,战争紧急时,在书信中插上羽毛,称为“羽邦”。
羽书是古代征兵的文书。古人认为鸟是会飞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的方法就是飞,所以在信件上插上或粘上鸟的羽毛,就表示事情紧急,必须迅速送达。
《鸡毛信》古羽书之一是在字母上粘鸡毛,故又称“鸡毛信”。这种送信方式一直沿用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用这种方式寄信。
信鸽送信。在古代,信鸽传递信件。这种方法历史悠久。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是用信鸽。
在古代,竹筒被用来传递信件。从唐代开始,根据汤玉林的记载,白居易在杭州时,和朋友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不方便和他们交流,所以他把写好的诗放在吸管里,互相发送。这种竹筒也叫“邮筒”,从唐代开始流行到明清,起到保护和传递信件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信封。
急送是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消息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始于宋代。元代称“鸡脚铺”。相传,当岳飞从宁手中接过十二枚金牌后,便退兵了。这是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