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大胆的谏臣?

最著名的是魏徵。

魏徵(580-643),巨鹿(今河北巨鹿)人。他小时候失去了父母,家里很穷,但他爱读书,不理会家里的事。他曾经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魏徵在隋朝舞阳县(今河北大名东北)任成元宝大臣。袁宝举县投降李密后,被李密任命为元帅府文献参军,专事文书档案。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石米失败后,魏徵入关,随他降唐,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用。次年,魏徵邀其安抚河北,圣旨授予后,他带着驿站到了溧阳(今河南浚县),劝说施立的溧阳守将徐士奇投降唐朝。不久,窦建德占领了溧阳,魏徵也被俘虏。窦建德失败后,魏徵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引用为东宫的一员。魏徵看到太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多次劝程健采取主动,尽快动手。

玄武门之变后,早就看重他胆识的李世民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任命他为谏官,经常引入内廷打听政治得失。郑伟喜欢做每一个知心朋友的主人,全心全意地协助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谈。再加上诚实坦率的性格,他常常据理力争,从不妥协。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魏徵回答说:“你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你听,你之所以黑暗是因为你相信。过去,秦二世住在深宫里,但他没有见到大臣。他只是信了太监赵高,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大乱之后。杨迪皇帝偏爱于《史记》,世界上许多郡都沦陷了,而他却不知道。”太宗对这些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徵被提升为左丞,为宰相。这时有人告诉他要私下提拔自己的亲戚做官,唐太宗马上派古代神医文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没有证据,纯属诬告。但是,唐太宗派人告诉魏徵:“今后要远离嫌疑,再也不要制造这样的事端。”魏徵马上说:“我听说君主和大臣互相帮助,正义是一体的。如果不伸张正义,只避嫌,那么国家的兴亡可能是未知的。”并要求唐太宗让自己成为好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问忠臣和好臣有什么区别?魏徵回答说:“能使自己名正言顺,能使君主成为贤明的君主,并能生儿育女,福无边界,这才是好臣;杀了自己,把君主变成暴君,失去家园和国家,就是名存实亡的忠臣。在这方面,两者相差甚远。”太宗点点头。

贞观二年(628),魏徵被任命为刺史,掌管朝政。不久,长孙听说一个姓郑的官员有个女儿,才十六七岁,才貌双全,在北京绝无仅有。他告诉唐太宗,让他带入宫做妾。唐太宗下诏聘此女为妾。魏徵听说这个女人已经许配给了陆家,立即进宫劝谏:“陛下为人父母,关心百姓,你就应该为他们的担忧而担忧,并享受这种担忧。住在宫殿亭子里,我们应该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他们房子的安全;吃着山珍海味,要以为百姓免于饥寒;当嫔妃满院,你要以为人家有天伦之乐。现在,郑敏的女儿已经许配给陆家,陛下没有详细询问就带她入宫。如果谣言出去,是为了人民的父母吗?唐太宗听后大吃一惊,立即深感愧疚,决定收回。然而,方等人认为郑氏家族的承诺是虚假的,并坚持圣旨的有效性。陆家也派人来交表,说明之前虽然有财富往来,但没有订婚。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把魏徵叫来询问。直截了当地说:“鲁不承认,是怕陛下将来利用这件事来害他。原因很清楚。难怪。”唐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毅然收回了诏令。

因为魏徵能够当面抗议,所以即使唐太宗大怒,他也敢于当面争辩,从不让步。因此,唐太宗有时对他感到敬畏。有一次,唐太宗想去秦岭打猎取乐,行李都准备好了,却没能成行。后来郑伟问起此事,唐太宗笑答:“我当初确有此意,但怕你再讲出来,便赶紧打消了。”还有一次,唐太宗弄来一只好风筝,扛在肩上,很得意。但是当他看到魏徵从远处向他走来时,他迅速地把这只鸟藏在怀里。魏徵故意玩了很长时间,导致风筝在他怀里窒息。

贞观六年,众臣请太宗上泰山禅定。为了炫耀功绩和国家繁荣,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很惊讶,于是他问魏徵:“你不提倡打坐。你以为我贡献不高,德行不敬,中国不安,四年末衣衫破旧,收成不丰,福报到头?”魏徵答道:“陛下虽有上述刘德,但自隋末天下大乱以来,户口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仓库还空着,驾车东奔西走,骑行千里,费用昂贵,这是沿途百姓所不能忍受的。况且陛下禅定必然是万国聚会,远君也会是乡绅。如今中原地广人稀,灌木丛生。当所有国家的大使和袁遗的指挥官看到中国如此虚弱,他们不会感到蔑视吗?如果报酬不好,就满足不了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免除税收和征税远非奖励人民的开支。陛下为什么要做这种只求名而实害的事?不久,中原几州发生水灾,关禅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贞观七年(633),郑伟代王爵为辅。同年年底,中牟郡丞皇甫德申上书太宗:“建洛阳宫,害民;收地租,太多了;女人喜欢梳一个高高的发髻,这在皇宫里很流行。唐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灿要国家不为一人服务,不收地租,富者无钱,正合他意。“想治皇甫德申的诽谤罪。魏徵抗议道:“自古以来,文笔不偏激,触不到人心。所谓狂人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想一想这个道理。最后他强调:“陛下最近不爱直言,但也不像以前那样豁达自然了。”唐太宗觉得魏徵说得有道理,于是转怒为喜。没有惩罚皇甫德,反而提拔他监管帝国。

贞观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编纂隋书、周树、梁书、陕西蜀、舒淇(史称《五代史》),历时七年,手稿完成。其中,《隋书》、《梁书》、《陈数》、《舒淇》的序都是郑伟所作,被誉为“好历史”。同年6月,患有眼疾的魏徵要求解除其助理的职务。唐太宗虽然任命他为专职,但仍让他掌管行省事务,其俸禄、赏赐及其他福利与臣子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渐渐懒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打出了著名的《十渐不克困局》,列举了唐太宗登基之初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教给唐太宗“十念”,即“见所能欲,必思知足,乐时必思知止,高险时必思谦让,饱时必思忧愁,喜时必思后患,受庇护时必思延宕,病时必思己过,赏时必思骄。

贞观十六年(642年),魏徵卧病在床,唐太宗派来的使臣隔路观望。魏徵一生都很节俭,也没有家人可以借宿。唐太宗立即下令,所有为自己修建小厅的材料都要用来为郑伟修建大房子。不久,魏徵在家中去世。太宗亲自吊唁,泪流满面,说:“夫君可以以铜为镜打扮自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三面镜子我一直留着,以防错过。现在魏徵死了,他死在一面镜子里。”

有的公文集和魏的诗集,《全唐诗》中有他的一卷诗。

魏徵明君与暗君的区分与企业家精神的坚持

“治国之道”最重要的是如何治国,魏徵对此也深有体会。他总是适时地用太宗的一些问题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既解决了太宗的问题,又达到了说服的目的。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刚刚即位,还对做君子充满怀疑。有一天他问魏徵:“艾青,你认为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

魏徵听到这个问题,心里一动。这不正是他想提醒皇帝的吗?他平静地回答:“凡事听使你明,偏袒使你暗。如果主人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可以称之为英明的国王,但如果只相信一个人的说法,必然是昏昏沉沉的国王。以前姚经常咨询百姓,所以能了解苗的恶行;舜善于倾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所以* * *、鲧和桓斗等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相反,秦二世只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用朱彝导致了后京的混乱。杨迪皇帝听信了《史记》的话,天下大乱而不自知。这些都是反面例子。所以君主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不被一两个大臣所欺骗。”

太宗点点头说:“要不是艾青,我也不会听到这样的话!”

君主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也是儒家治国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魏徵继承了这一思想,并通过太宗将其运用于贞观政治。魏徵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很好的坚持,唐太宗在遇到麻烦时也经常与朝臣们广泛讨论。这也是贞观政治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十二年(638年),有一次大宴,唐太宗又问:“亲爱的艾青,你告诉我,创业难还是守业难?”

尚书左仆方答曰:“隋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陛下历经千辛万苦,才奠定了今日国家的基础。所以创业自然更难。”

魏徵回答说:“当皇帝开始他的生意时,世界是混乱的。只有在乱世,你才能展现英雄本色,赢得人民支持。得天下后,他逐渐骄奢淫逸,滥用人民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落。就这一点而言,更难挽留。”

唐太宗总结道:“凌轩当初与我并肩作战,冒着生命危险准备吃苦,所以觉得创业难。”魏徵与我共治天下,怕我生出狂妄之心,把国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我觉得更难守住。现在创业期的困难已经成为过去,留在企业的艰辛,还是谨慎面对吧。"

众大臣都向他道贺:“陛下能这样想,真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

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再次提出了保天下有多难的问题。魏徵说,“保持业务非常困难。”唐太宗问:“只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虚心接受劝告,就可以了。为什么难?”魏徵更进一步说:“看看古代的皇帝吧。当他们遇到危险时,往往可以在仁贤劝谏。但是,天下太平,肯定会懈怠。久而久之,问题就会逐渐显现,最终导致国家危亡。这也是居安思危的道理。为世界和平担忧难道不困难吗?”

其实创业与坚守,征服世界与治理世界,是历史上经常讨论的关于君道政权的重要话题。辩证地说,创业和坚持一样难。创业期冒生命危险,需要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建立了新的政权,从艰苦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似乎都有一种不敢想的感觉。正如太宗所说,方经历了战乱的磨难,九死一生,所以深知创业的艰难。但新政权建立后,如果还睡在过去,变得自满,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再关心人民的疾苦,就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导致政权的衰落。魏徵相信仍然有机会征服世界。只要顺应时势,顺应民心,就一定能赢。治国平天下,必须时刻保持一颗谨慎的心,丝毫不能放纵个人的欲望。这是最难的事情。

事实上,魏徵也经历了隋末的动乱,但在唐太宗上台之前,他并没有跟随他夺取皇位。不可能说他不明白创业的艰难。但是,的政治素养使他比方更明白,此时他应该注意的是坚守阵地,治理国家。当然也是因为魏徵没有创业的信用,没有这方面的话语权。

关于魏徵的几个小故事

魏徵,字宣城。初唐政治家。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小孤苦伶仃,一度出家为僧。隋末加入瓦岗军,石米战败投降唐朝。回到唐朝后,他跟随李为太子洗马。唐太宗即位后,任御史大夫。后任秘书监,参与预政,封郑国公。魏徵和李世民是封建社会少有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接进谏,多次上告唐太宗,但唐太宗能容忍魏徵的“冒犯”,其言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为理想对象。

(1)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报告说,东宫里有一个叫魏徵的官员参与了李密和窦建德的叛乱。在李密和窦建德失败后,魏徵去了长安,在程健王子手下工作,并一度说服程健杀死秦王。

秦王一听,立即派人去请魏徵。

当魏徵遇到秦王时,秦王面无表情地问他:“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

周围的大臣们听了秦王的问话,以为是要算魏徵的旧账,都为魏徵抱不平。然而,魏徵却泰然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可惜王子当时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秦王听了,觉得魏徵刚直果敢。他没有责怪魏徵,而是和蔼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没有必要再提了。”

(2)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为什么历史上有的人英明,有的人昏庸?”

魏徵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明智的;若只听片面之词,则昏庸(文言意为‘听明,听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的例子,说:“统治天下的统治者如果能采纳以下意见,那么他的感情就能实现,他的亲信想怎么忽悠就怎么忽悠。”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讲得真好!”

又有一天,唐太宗看了的文集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我觉得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也懂得善用尧舜,却不善于解纣。为什么做错事就这么荒唐?”

魏徵说:“一个皇帝不能依靠他的智慧和知识,但他也应该虚心听取他的官员的意见。杨迪皇帝认为他很有才华,骄傲而自信。他说了他说的,做了他做的。后来他糊涂了,自取灭亡。”

(3)

有一天,唐太宗得到了一只雄健飘逸的风筝。他让它跳到他的手臂上。当他正玩得开心时,魏徵进来了。唐太宗害怕魏徵的建议,所以他无法避免。他迅速把风筝藏在怀里。这一切早就被魏徵看出来了,他在出差的时候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风筝,结果风筝被闷在怀里。

(4)

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上,和唐太宗闹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了,想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后,他吃饱了回到内宫,见了妻子——长孙,气愤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见太宗如此生气,很少见,便问他:“不知陛下要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那不是魏徵!他总是在大家面前侮辱我,这让我实在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言不发,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件衣服出现在面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你在干什么?”

长孙皇后道:“听说只有贤明的皇帝才有正直的大臣。既然魏徵如此正直,这正好显示了陛下的智慧。我怎么能不恭喜陛下!”

这些话像一盆凉水,浇灭了太宗的怒火。

公元643年,敢于直言的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泪说:“一个人以铜为镜,可以看出他的衣服和帽子穿得是否得体;以史为鉴,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郑伟死后,我失去了一面好镜子。"

“人可以用铜为镜打扮自己的衣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了,我死定了!"

——这是魏徵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最致命的是杨继绳。

杨继绳(1516-1555)是明代著名的谏官。明郑德,11(1516)河北荣成人。父母早逝,我的生活很孤独。白天放牛,晚上拜访老师问朋友,晚上烛光下学习。到了嘉靖年间,终于考上了秀才,从兵部做了外交大臣。

蒙古瓦拉安达部西侵南方时,将军秋鸾率军迎击,大败。秋鸾,请开个马市,向瓦拉求屈辱与和平。杨继绳试图用五种歪理来劝阻,却被掌管朝政的秋鸾和严嵩陷害,下狱降职。严嵩非法死亡,列举严嵩十大罪五大奸,却因国事黑暗再次被诬陷入狱,受到严刑拷打。

在监禁期间,他被处以100英镑的笞刑。一个同事再也受不了了。他请人给杨继绳一副蛇胆,告诉他这可以减轻疼痛。

然而,杨继绳再次显示了他的无畏和勇气:

“我羊角山(杨继绳角山)有这个胆量,所以不需要这个!”

权杖打断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掉,昏迷不醒的杨继绳被拖回牢房。没有人给他包扎,他的伤口在苍蝇和昆虫滋生的污浊寒冷的空气中开始恶化感染。

在朝廷里,杨继绳做了一件耸人听闻的事情,挑战人类的极限。

开庭后的一个晚上,杨继绳静静地坐在圣旨监狱的角落里,低着头,手里拿着一个破碗,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已经感染腐烂的肉。他没有麻醉剂,没有铁环,也没有塞住嘴的白毛巾。他只是表情平静地不停地刮着腐肉。碗不锋利,腐肉不容易切。这是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但杨继绳没有发出声音。

他平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只求死亡。

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继绳仍顽固地坚持坐牢。这一年,严嵩终于达到了目的——除掉那个动摇他权力的人。

10年10月27日,杨继绳在京刑场被杀,时年40岁。弥留之际,神情安详,吟诗一首:英气远过空,丹心照千古。我这辈子没有报答过我的恩情,所以我把它留给了我忠诚的灵魂。世宗大怒,处死。人们听说杨继绳将被斩首,四个城市的人都涌到西城为杨继绳送行。街上人山人海,哭声震天,晴朗的天空顿时变得漆黑一片。杨继绳昂首挺胸,视死如归,当众歌唱:

我高贵而正直,只为王国而死,齐昊还在太空,虽然我会死,但我的心会永生,世世代代照耀后世。

国之命早已是国之心,却未能尽到国之憾,留下骨灰作为恶灵仍待国家补偿灭敌。

这一天,严嵩在自己的府邸庆祝胜利,嘉靖则在西苑继续修道生涯。

这一天,杨继绳用他的死向全世界揭露了严嵩的真面目。在此之前,嚣张跋扈的颜党就走上了灭亡之路,因为有句老话——众怒难犯。

杨继绳死后七年,严嵩父子被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击败。明太祖穆宗登基后,被平反为前朝的不义之臣。杨继绳是第一人,被追授为太常邵青。

隆庆二年,直隶总督郝杰在保定人的强烈要求下,奏称穆宗:“保定府是杨继绳的故乡。当地官员和人民请为杨继绳建立一个神社作为永久的纪念,并要求批准。”皇帝很快批准了它,并将其命名为“仲晶”寺。

杨公寺建在进贤胡同,有三个大殿,中间有一尊杨继绳像,大殿两侧各有一个亭子,每个亭子里有一块碑,上面刻有杨继绳的《巴马史书》和严嵩的《舒舒》。清顺治十三年,寺内镌刻着清朝始祖福临的两块诏书。杨公寺大门外有一座牌楼,上书“守望”,寺后另一座牌楼上书“仲晶广场”。

进贤胡同杨公庙建成三十三年后,人们认为这里风水不好,于是在黄花关街上建了第二座杨公庙(即精忠庙)。院中有大学者孙承宗题写的精忠殿碑文,正门有“昭代忠臣坊”。清康熙十年重修时,又增加了一个“成仁坊”。

杨忠禹翻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