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的历史文化
兴山县是被誉为“民族友好使者”的王昭君的故乡。两千多年来,王昭君的事迹为文人骚客所称道,也为家乡人民所称道。
兴山民歌
兴山民歌,历史悠久,音调奇特,默默无闻,是音乐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奇葩。20多年前已被考证为巴楚古音遗存,被誉为“巴楚古音活化石”。兴山民歌的突出特点是音阶(序列)结构中包含了大调和小调度之间的音程。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声学实验室测量,音程值多在345分钟左右,徘徊范围为350 15分钟。由专家根据国际惯例以兴山命名,简称“兴山特色三级区间”或“兴山三级区间”。
除草,敲锣打鼓
锄草、敲锣打鼓历史悠久,根据李周、官纯和张占的记载,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兴山草、锣鼓是兴山民歌很好的载体。正因为如此,兴山民歌才得以保存了一千多年。割草、锣鼓是表演的形式,兴山民歌是歌唱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割草锣鼓最初用于割玉米中的草,也引用于开荒等集体劳动。割草锣鼓被兴山农民戏称为“农戏”,是田中农民唱的戏。
兴山的锣鼓种类最多,保存下来的形式最原始。可分为唱情歌(又称花歌、脏歌)的花锣鼓和不唱情歌而唱传说故事(包括黑暗传)的鼓。花、锣、鼓分布在兴山南部的广大地区,鼓分布在北部的榛子乡及少数毗邻地区。花锣鼓分三种:三次锣鼓,四次锣鼓,五次锣鼓。民歌也有三种:大的和小的。各种花、锣、鼓的发声方法不同,小号不同,表演也不同。所有的乐器只有大锣(有大锣和宽锣)和小鼓,但所用的锣和鼓的数量根据割草的人数不同而不同,从一锣一鼓,到四锣三鼓。
迪化谷
兴山花鼓,俗称“花鼓”,在兴山县已流传数百年。《兴山县志》(清代同治版)记载:“大年初一,有盘龙、舞狮、花鼓等各种杂剧表演。它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在春节元宵、婚丧嫁娶、生日庆典、庆祝儿童幸福、房屋上梁等场合都可以看到它的表演。
外古
兴山的民间器乐种类繁多,有鼓(也叫八音)、六音(也叫呜呜音)、流行的家业、观念召唤等。
兴山围鼓,前身是流传在武当山周围的大炮,包括鄂豫陕边区。清朝咸丰年间(约1855)传入兴山。150年以来,与兴山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兴山围鼓”。既保留了北方打击乐粗犷的音律,又有南方打击乐委婉的风格,区别于湖北、四川的“绕鼓”,独具特色。兴山外骨脉清晰,谱系完整,已传至11代。兴山鼓周围的曲牌有300多件,可分为三类。其中五曲子来源于道教音乐,这种曲牌不多,40件左右,是兴山鼓中的珍品,一般都是成排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