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航天事业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有哪些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的心酸故事?
徐顺寿,1965438+21,2007年8月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一个开明的体育工作者家庭。父亲许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65438到0905,去日本读大森体校。回国后,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体校。辛亥革命前夕,他带领体校学生攻打江南制造局,为民主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3年,刚满16的徐顺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建桥飞机厂当检验员。8月13日,日军入侵上海,笕桥被炸,工厂停工。怀着航空救国的愿望,他考上了中央大学特种机械研究班,学习航空技术。毕业后在成都航空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他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在飞行力学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40年与人合著第一篇论文《飞行器性能敏捷算法》,发表在研究所技术系列第一号,获得研究所奖励。1941 5月,徐顺寿被派往苏联政府援建的伊宁空军训练队教授飞行力学。
1942年8月调回成都航空委员会编制处,任编制专员。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工程术语英汉词典》,于1944年正式出版。同年8月,他调任重庆国民政府空军印度军事学院教员时,恰逢公费留美实习生招聘。他参加了考试,被录取了,于是去了美国的Vedel公司学习塑料零件制造。半年后被调到麦克唐纳飞机公司,作为员工参与FD-1和FD-2飞机的设计。
1946年初进入华盛顿大学学习力学。同年8月回国后,在南京国民政府空军第二飞机厂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和飞机设计,并担任中国机动二、三号机总体设计和性能计算,升任研究主任。1949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命令他迁往台湾省。在我们地下党的帮助下,徐顺寿毅然举家迁往已经和平解放的北平(今北京)。
1949年5月,徐顺寿被分配到东北航校机务部工作,不久随解放军南下调查南京国民政府空军机场和航空工业设施,参与机场建设工程,配合解放中国的伟大进军。同年9月,调任华东军区新成立的航空工程研究室飞机组副组长,参与编写了《伪空军航空工业概况》,还编写了《飞机厂成立计划》和《空军作战训练教材》。
飞机设计是一项以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为基础,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国初期,中国的航空工业极其薄弱,只有几家小型飞机及其配件修理厂,更不用说自主设计了。为了摆脱这种落后的局面,国家在1953中将航空工业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周恩来总理对航空工业提出了“从修理到仿制再到自行设计”的战略发展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徐顺寿采用边创造边设计的原则,在实践中成功研制了多架新飞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高亚音速战斗机,并初步积累了生产、使用和维修经验。1956年9月,航空工业局在研究我国如何开始飞机设计时,徐顺寿根据多年国内外飞机设计研究的实践经验,认为当时空军航校广泛使用的螺旋桨和雅克-11型后三点式起落架中级教练机不能满足喷气式飞机的训练要求。他根据中国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拟定了与国外同类飞机性能相当的亚音速喷气教练机总体气动方案,最高时速700 ~ 800公里,航程约1,000公里,升限超过1.2公里。采用全金属起落架,两侧进气,双座,后掠翼(后命名为J -I)。
该方案要求材料和成品的研发以中国为基地。方案批准后,他立即根据需要设置专业和人员编制,建立了气动弹性与外形专业,亲自主持设计工作制度的起草,组织设计室编写设计师手册,作为设计工作的指南。他和另外两位副总设计师一起,组织领导了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年轻团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参与飞机设计,全身心投入到飞机设计的尝试中。
在总体方案设计中,为了突破米格飞机的框架,防止中国自行设计的飞机成为米格飞机的仿制品,他要求设计人员广泛收集和学习各型飞机的资料,比较各种方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之路。用他的话说,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而不是“只谈米格”。为此,他突破了苏联飞机机头进气道的框架,亲自主持制定了两侧进气道的型式,为雷达和天线的安装提供了合适的空间,为飞机的成功设计及其后续应用于歼5和歼8ⅱ飞机进气道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对歼-I飞机的结构型式和起落架设计进行了择优选择。为了控制质量,他规定了严格的三级审核制度(校对、组长、室主任设计师)。对于大部件的整体设计,他要求采取设计师汇报的集体审核方式,然后再回复。这些方法既保证了歼-1飞机的设计质量,又充分发挥和提高了这支年轻设计队伍的整体智慧和水平。
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从飞机性能、操纵稳定性到气动载荷的有效计算方法,解决了全机受力测量、部件铰链力矩测量、外挂物动态相似模型小型风洞投放试验等技术关键,为今后的模型设计提供了参考。
歼-1飞机首飞成功仅用了1年零9个月,主要技术性能超过原设计指标。其发展速度之快,在国外飞机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1957年8月后,徐顺寿受命组织领导初教-6、强-5飞机总体设计。当时空军航校广泛使用的初级教练机I (Jacques -18)是后三点式起落架,不能满足前三点式起落架喷气式的训练要求。初教-I的机身骨架采用无缝钢管焊接,需要进口材料,焊接存在很多问题。尾翼和后机身被覆盖,很难进一步提高飞机性能和维修性能。这台机器的设备也比较落后。为此,徐顺寿提出了前三起落架、全金属蒙皮结构自行设计的初级教练机方案。
上级批准后,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于1958年初完成了总体论证和吹风试验,初步确定了总体方案。同年5月完成各系统的打样设计,制作出1∶1的木质样机。飞机移交南昌飞机厂后,设计室和工厂完成了详细设计、试制和试验,命名为初教-6飞机,于8月27日成功首飞,1958。后由南昌飞机厂进一步研制改进,于1961979年6月批准定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并于1979年6月获得国家金奖。到1984,初教-6飞机不仅大量装备部队,而且批量出口。这种飞机的自主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已经从修理仿制发展到自主设计的新阶段。
徐顺寿对育人、用才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工程设计单位需要有“在常规和关键方面更快(专家)的专家”。前者指的是总工程师,他是日常计算和分析的自动化专家,也是打样和绘图的专家。在设计工作上,他老了也能认路。后者是指关键理论和研究项目的专家,在理论探索和应用方面有较深造诣,在确定方案时能拍板定案。他培养人才,坚持“最优培养法”和“自然淘汰法”,为中国航空工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用人方面,他任人唯贤。只要对国家事业有利,他就敢于坚持真理,为科技人员说话。1957“反右”斗争开始后,许多技术干部受了委屈,有的被撤职,有的被划为右派。作为办公室的总设计师,徐顺寿看到党的事业的损失,深感痛心。
徐顺寿对祖国的航空事业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总是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与领导人坦诚相见,为他们当好参谋。即使遇到不同意见,他也直言不讳,据理力争,从不随波逐流。飞机设计室成立不久,他就遵循需求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向国家提出自己设计初级和中级教练机。“大跃进”中,让他组织设计超音速战斗机时,他从实际出发,直言劝阻;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不久,出于自己设计超音速战斗机的强烈愿望,他与黄等人联名上书,提出在复制和学习了米格-21飞机的图纸和资料后,从1962开始,以米格-21为原始标准,设计出马赫数为2.2或2.3的战斗机。他在关键时刻和重大技术上提出的这些高瞻远瞩的建议,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徐顺寿工作勤奋,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同事对他的评价是“思路清晰,作风细致”,“才华出众,能抓住要领”;“在技术上要有远见”,在工作上“不搞繁文缛节,倡导务实的科学作风”;他“不同于某些洋洋自得的平庸之辈”,“他是一个把各种专门领域的专业知识编织成一个飞机模型来完成一个‘系统工程’的人物”。
人物百科全书
徐顺寿(1917 . 8 . 21-1968 . 1.6),浙江吴兴县人,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航空工业技术专家。他是我国飞机设计研制的先驱和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组织和主持了多种军用飞机的设计任务,解决了多项前沿技术,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飞机设计的发展中,徐顺寿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和贡献。他是新中国的飞机设计大师,在他直接领导下培养的飞机设计师遍布我国自主设计飞机型号的重要岗位。他主持、组织和亲自设计的飞机有:J-1、J-6、J-5、J-8、H-6、Y-7...他是中国的米高扬、苏霍伊和图波列夫。
来源:科普中国-著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