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过程

詹姆斯兄弟有一句名言:“很多人认为,好的教学总是充满了课堂上师生之间娴熟而自然的互动。这种观点低估了制定有效课程计划的重要性,让人认为好老师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

这句名言揭示了有效的课程计划在备课时对教学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制定有效的课程计划,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呈现师生互动的自然场景。

设计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引入、修改和调整。

?一、引言:

所谓入门,其实就是如何开始设计。我们有六个常见的切入点来帮助我们开始设计:

1.我们的设计可以从一个喜欢的活动开始。比如一年级的豆包们,对校园充满了好奇,可以从逛校园的活动开始。下阶段的孩子喜欢唱歌跳舞,可以从相关题材的歌曲开始,等等。2.也可以从现实生活的需求出发。比如学习“消费”这个主题的时候,模拟超市的买卖活动,就是一个设计的起点。3.也可以从一个技能入手:比如在“安全”主题的学习中,掌握紧急情况下呼救的技能也可以作为设计的入门。4.另外可以从内容的标准入手,从重点评价入手,从现有单位入手。无论从哪里切入,都可以带我们走进设计之门,开始我们的设计之旅。

二、修改意见:

初步设计完成后,是否应该走进教室,按照设计好的教案开始上课?本章开头举了一个例子:“建筑师会耐心设计,建筑者有随机应变的智慧。然而,即兴创作不能取代设计。设计的目标是获得预期的结果。即兴创作的目的是维持作品的进度。”

同样的,我们可以用最初的设计来接近课堂,保持我们工作的进度,但我们的目标不仅限于此。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想通过为学生量身定制的设计,为孩子提供基于标准、基于理解的课堂。所以需要反复思考,不断变换设计角度,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修改设计。

教学设计为理解提供的UbD框架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全新的设计,也可以用来改进现有的设计。我们可以通过UbD反设计表来检查我们的设计,并进行修改,以确保高质量的设计方案。

第三,调整:

修改后会进入设计流程的第三步:调整。

那么,调整和修改有什么区别呢?修改是指在初始设计完成后,课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从而反复思考和修改教学设计。而调整则更注重课后根据同事或专家、学生的反馈,在课后进行修改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调整。

设计中总有我们不可避免的困境,所以及时调整尤为重要。在研发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需要从自评、互评、专家评价中得到反馈,通过学生和自己的观察,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

有两种方法可以调节。首先,我们可以从评估中获得反馈。在研究和实践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从自评、互评、专家评价中得到反馈。另一个是通过学生和他们自己的观察来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我们可以通过反馈表了解学生的想法。重要的是问哪些活动对学习知识和技能起到了作用,而不是问你最喜欢哪些活动。与此同时,鼓励教师不断寻求反馈。只有通过反馈内容和观察结果来调整教学设计,才能量身定制到哪里。

设计流程循环图。我们按照逆向设计的逻辑和标准对设计进行测试和修改,修改后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然后通过观察学生、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整。这个循环图就是设计的过程。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收集反馈来改进我的教学设计,同时优化符合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