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学生不重视历史的问题?

发挥学科特色,重视以史为鉴。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初探。“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环节。历史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打破“老师机械地讲,学生优美地听”的传统模式,建立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现代教学方式。但大部分历史教师仍习惯于“填鸭式”、“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历史学科改革力度不强。就我校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上把所有的规律都画出来,考后把所有的规律都背下来”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学习努力,死记硬背短答案,机械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参与课堂学习较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子课题研究实验。在教学中实行“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活动为主角”,以历史故事、活动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教学中,打破以“接受”、“总结”、“填鸭式”为特征的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讨论”中主动学习、自我教育。强调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掌握历史知识。二、研究方法和步骤。1,理清现状,寻求突破。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第一黄金法则”。熟悉,了解,教育自己。为了在活动中激发创造力和好奇心。实验前,我们进行了学生学习情况问卷和学生评价教学问卷,分析了学生在历史课上的学习态度和困惑,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等。认真学习充实理论,领会课改精神,学习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洗脑工程,转变教师角色,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研究讨论教学对策,达成共识,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方法、手段和要求。在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和项目的成功。我们专心备课,互相倾听,互相评价。经常与学生交谈,听听他们对历史学习的看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展,在共同的交流中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及时反馈,及时研究对策,教学中注意灵活解决突发事件。2.实验内容:注重传统学习方法与现代学习方法的对比实验。本文对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灌输式学习与引导式学习、精读式学习与填鸭式学习、照本宣科式教学与学生创造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不同方式的不同效果。现在每个年级有六个班。两个班以老师为主,四个班以学生为主,两种学习方式同时并存。然后用不同的方式观察和研究学生的不同态度、兴趣、热情和效果,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平时成长记录、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分析学生的成长变化,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步骤、方法和必然性以及对教师备课、听课、处理教材的要求,理清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方式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三、具体操作要求与实践1)指导原则:在教学中结合历史的特点,贯彻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奋大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沟通协作的能力。2)项目实施目标:通过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施,使学生喜欢历史,愿意学习历史,兴趣浓厚,扎扎实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知识扎实,基本功加强。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他们就能判断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自己的人格、意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和提高,达到“明智地以史为鉴”的良好效果。3)课堂要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搞好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倡导“我参与,我快乐”,“我学习,我成长”,“历史课堂我做主,历史我做主”,“今天的奋斗,明天的潇洒”的学习氛围。注重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转换,注重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重点;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四、重点实施三种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新课程理念注重促进人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人学习”而言的。即“我要学”、“我能学”、“我能学”。简而言之,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强调自主确定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学习,制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方法;自我调节学习内容;自我反馈学习效果。如何把握自主学习?一、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全员参与,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保持较强的探索能力。第二,提供学习机会,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提学习目标,让学生选学习方法,让学生考习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讲解思维方向,给学生自主探索、动脑、主动学习的时间。第三,落实,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新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通过考试,鼓励他们勇于质疑,善于释疑。通过自学,找出问题和疑问,为老师的精讲做铺垫,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做准备。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真正“书写自己的历史,创造辉煌的明天”。当然,教师应该是好的助手、帮手、引路人,为学生铺路,督促学生不要让一个学生掉队。2]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相对于“个体学习”,“指导小组或团队完成共同的任务并有明确的分工进行相互学习”。如历史问题的合作讨论、历史现象的小组调查、历史游戏的小组竞赛、历史谜语、合作制作(文物仿制品、科技成果表、历史年代图)、合作表演(历史短剧)演讲比赛等。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合理分组,明确任务,抓住机遇,规范学生操作,加强指导,注重评价。具体来说,创造历史场景,诱发合作欲望。鼓励进取精神,“君子自强不息”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没有明确的目的,合作的愿望,学生的合作和分组往往流于形式。所以,每当需要合作的时候,我们就创设相应的情景,诱导学生参与。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我们通过展示运河的图片来营造一个运河场景,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于是我们决定分组合作,探讨大运河开通的背景、条件、前因后果。总之,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分析历史现象和事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学生往往愿意参与引导他们谈论自己的想法。“他们越说越吵。”在教学实践中,不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甚至容忍一些认知上的错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进行说服和调节。例如,当谈论“杨迪和大运河”时,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杨迪的看法。大家畅所欲言,有同学根据所学指出:“杨迪虽然残暴奢侈,生活腐化,但也不能否认他在开凿大运河方面的贡献。”“罪在今世,功在后世”。作为一个初中生,用一种不完全否定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确实难能可贵。比如七年级,我们推出隋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杨迪和朱元璋是坏皇帝吗?如何评价武则天?如何评价《深渊联盟》?等待辩论,召开历史辩论桌,提前安排好分工,分组收集信息,交流,在辩论中举手,以理服人,让听者明白事情。根据教材要求,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清晰了解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扩大知识面,了解史实,加深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和专题理解。通过学习新疆、西藏、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知识,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荣辱观,分裂祖国的耻辱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合作学习特别适合复习课和实践课。通过小组学习,知识可以系统化、结构化、柔性化、熟练化。在相互讨论中可以相互启发,分组介绍朝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变化,回到历史的天空中去了解当时的历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黑板报、手抄报、小组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小组的发现,表演历史剧的学生影响深远。复习课的快节奏体现在小组学习上。3)探索学习方法。历史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是指学生选择和确定与历史相关的课题,自主收集和运用史料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行逻辑解释,从而获取新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模式,包括:选择和确定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推断结论,表达结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不应盲目选择,而应立足于教材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联系实际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要领:质疑、提问、联系、解决、理解、验证、再验证。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突破课本和老师教学的狭窄范围,鼓励他们在课本的基础上阅读大量的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比如七年级下册。我们重点组织学生探讨以下问题:唐、宋、元、明、清时期聊城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如永济运河、程潇遗址、汇通河的发掘;聊城和运河的兴衰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调查研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知识和收获,展示收集的资料,交流探究的结果,从而关注历史,学习历史。在历史活动课中,探究性学习也很重要,比如活动三,制作历史示意图。学生明确问题后,分组后按要求进行个别和小组探究,然后共同学习,交流提高,集思广益,互相修改,以墙报、手抄报等小组报告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学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说明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非常熟练和灵活。通过活动,他们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培养了合作意识,学会了探索能力。复习阶段要引导总结,前后衔接,如分析汉代的丝绸之路,唐代的“和而不同,而中国持有我们的友谊”,宋元时期广泛的海外交流,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闭关锁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对当代社会改革的启示等。开放与繁荣分析。国家落后的影响。联系社会热点分析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发展意识、进取意识。不仅了解史实,还要学会分析事件的原因。第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我们要勇于转变教育观念,用新的理念指导新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要明确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时代的变化,教材的变化,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变化。自觉提高引导学生的能力,只有掌握强有力的课堂组织,灵活驾驭课堂,全方位引导,营造学习氛围。6.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展望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调动了学生参与层面的积极性。从学生群体来看,实验班96%的人选择喜欢历史,85%以上的人在课堂上竞相发言;从学生个体来看,整体水平较差的个别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找到了自己的天堂,恢复了对历史学习的信心;集团合作成效显著,各集团团结协作,争先恐后。二是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管他的观点正确与否,经过自己思考形成的意见才是创新本质的体现。可以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再次,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利于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中还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更大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真正达到了明智地学习历史的目的。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老师,相信他们的方式,“爱是师德之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知其心病,对症下药”,关心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情感交流和沟通,建立新的生命交接源,进而克服困难和痛苦,形成新的人生。关于理解学生,爱默生认为“成功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尊重情绪,控制情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