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陵的故事
从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相互分化疏远,发动了秦灭六国之战。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最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帝国建立了。
建造长城
秦朝灭六国后,开始在北方修筑长城,每年征民夫四十余万。那时候生产力极低,男的吃不了苦,女的织不了衣。那么多人被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唯一的结果就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外的土地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十户有五户想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建长城的抱怨。
绵延万里的长城不仅仅是一座单一的城墙,而是由城墙、瞭望塔、关城、敦堡、应城、卫铄、镇城烽火台等各种防御工事组成的完整防御工程体系。这个国防工程系统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指挥和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设置辽东、虞姬、傅玄、大同、陕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九个军事辖区,保卫和修复全长7000多公里,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叫做“九边重镇”,每个镇都有一个连长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主官,归兵部指挥。明代长城沿线防御兵力约1万人。总兵一般驻扎在镇上,其他各级官员驻扎在健康中心、城营、关城和城墙上的敌塔、墩上。
长城国防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两千多年的建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在布局上,秦始皇在万里修筑长城时,总结了“因地势险要而堵路”的经验。这一原则沿袭了两千多年,成为军事部署的重要依据。基于“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的原则,创造了许多构造方法。有夯土、毛石、砖石等结构;在沙漠中还采用了柳枝、芦苇、沙粒层层叠叠的结构,堪称“匠心独运”,在甘肃玉门关、阳关、新疆等地保存了2000多年。
西汉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构成
长城的城墙
长城是这个防御工程的主要部分。它建在陡峭的山区或平原上,是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建的。建在平原或隘口的地方,都是非常高大坚固的,而在陡峭的山区,则相对低矮狭窄,为的是节省人力和成本。甚至有些不能建在最陡的地方,也方便地采用了“山崖”和“劈山墙”的方法。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居庸关、八达岭和长城城墙,在城墙顶上,内侧有一层建筑墙,高一米多,防止巡逻士兵坠落。外侧是婴儿床墙,高约2米。垛壁上部设有瞭望口,下部设有射击孔和滚石孔,用于观察敌情和射击滚石。在一些重要的城墙顶上,还设有层层障壁,以抵御登上城墙的敌人,以防万一。明朝中叶,著名抗日名将戚继光调任虞姬镇任连长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在墙顶设置敌塔或平台,以容纳巡逻士兵,储存武器、粮食和袜子,大大加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
冠城
长城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的位置很重要,选在有利的防守地形,以极少的兵力收到抵御强大入侵者的效果。“一人之力,万人之上”这个古老的名字生动地说明了管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众多。就明代长城的关城而言,有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近千处。一些大关城附近有很多小关隘。比如山海关附近有十几座小关城,共同构成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体系。有些重要的关隘有几道防线,比如居庸关,有南关、北关、上官三关。北入口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
烽火台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功能是作为传递军事信息的设施。Beacon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已经存在很久了。长城建成后被很好的利用,并逐渐完善,成为古代传递军事情报的最佳方式。传播的方法是白天烧烟,晚上升火,因为白天太阳很强,火不容易看到,晚上很远就能看到火。这是一种科学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为了报告入侵的敌兵数量,用烟和火的数量来区分。明代还增加了香烟和火把的数量,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事信息瞬间传递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事信息的方法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烽火台的布局也很重要。重要的是安排在高山险要的地方,或者峰峦转折的地方,而且必须是三个站都能看到对方,以便于看到和传输。烽火台汉代曾称亭、亭隧、烽火台等名,明代称烟墩。除了传递军事信息,还保护外交使节的安全,提供住宿,补给马匹等服务。长城有些地段只有烽火台和楼阁没有城墙,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焚书坑儒
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阻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人民的思想,威胁了秦朝的统治。于是,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秦始皇在当年就开始销毁除法家之外的所有百家著作,只允许民间留下关于医学、占卜、种植的书籍。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才被称为“焚书”。
焚书开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斥不同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秦都咸阳杀害了460多名儒生和方士,史称“坑儒”。
历史成就
从222年前开始,秦始皇开始修建以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大规模驰道,类似于现代的高速公路。在同一车道运行,实行“车在同一轨道”,宽度为50步。驰道有几个作用,一是方便交通和管理六国旧地,二是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三是方便始皇帝巡视的畅通。除了秦直路和秦栈道,大部分都是在秦故里和六国旧路以及秦征服六国时期修建的道路基础上修建的。著名的车道包括尚军路、临津路、东方路、物管路、秦栈道、西路和秦致路。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了方便征伐岭南所需的兵力和物资的运输,下令石碌开凿运河,把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连接起来。这条运河最终于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215年)完工。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主要水路运输路线。因此,该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