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说的十一月罪人是指谁?有什么历史背景?我都不知道自己是纳粹少校。嘿嘿。
最重要的是,“十一月罪犯”被控叛国罪,这与所谓的国家正义背道而驰。
凡尔赛条约:
1918165438+10月11,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鲁登道夫的预言几乎立刻成真。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英国继续封锁欧洲一年,让德国物资匮乏,人民苦不堪言。魏玛* *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更是被认为极其苛刻,这不是德国人民一开始所期望的。
但《凡尔赛条约》却让德国人大吃一惊:德国不得不割让约10%的领土,将莱茵兰非军事化,让法国占领萨勒地区,并支付大量赔款(分70年还清债务,直到1988)。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战争罪条约:德国必须承认发动战争的全部责任。
然而,在战后的几年里,盟国愿意减少赔款,以便德国能够抵抗苏联的扩张。最终德国只支付了八分之一的赔款(详见洛桑会议)。
德国投降后,盟军再也没有占领过德国领土,而西线德军还在法国北部。而且当时列宁和德国人议和,3月俄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在东欧赢得了大量俄国领土和赔款。这意味着德国打败了俄罗斯,德国当时还有机会赢。于是,很多德国人深信德国人是不可战胜的,没有战败的可能。换句话说,只要政府代表没有“为荣耀而卖国”,国家没有因为革命而崩溃,德国人就一定会赢。对于一些德国人来说,即使不得不讲和,他们也相信同盟国会根据14点和平原则宽大对待德国。
该条约之所以被认为是奇耻大辱,是因为它严重损害了德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
反响强烈:
于是,德国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前军方领导人借此机会指责他人。最著名的替罪羊就是魏玛共和国的领导人、社会主义者、实业家和“国际犹太人”,也就是被视为“有钱没心没肺”的犹太人。以上人员均被称为“十一月罪犯”,被控背叛民族,包括批判德国民族主义、煽动叛乱、煽动军事工业罢工、牟取暴利等。最重要的是,“十一月罪犯”被控叛国罪,这与所谓的国家正义背道而驰。
上述论点似乎有证据支持。德国投降时,德国人还留在法国和比利时的领土上;这场战争根本没有影响到德国领土。1918年初,鲁登道夫发动春季攻势突围,差点让德军取得胜利,但最终失败。一些不满现状的德国人指责军事工业的工人在战争紧急时刻罢工,导致德国军备不足,使其失败。他们声称罢工是叛国行为,犹太人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
这忽略了德国在战争中的地位,以及个人力量在前线是如何被边缘化的。随着战争经济的发展和全面战争的出现,打败德国的其实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
无论如何,背后捅刀子的传说在战后广为流传,后来也让种族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纳粹党获得了民众的支持。1919年,德国革命继续。* * *生产者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最后被右翼自由军团镇压推翻。因为苏联的大部分领导成员都是犹太人,所以反犹主义者在进行宣传时给犹太人贴上了“卖国* * *生产者”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