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有哪些知识点?
1.安史之乱是中国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12,755 ~ 16,763)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与唐朝争夺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内战造成唐朝人口大量流失,国力急剧下降。因为发动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这次事件被命名为安史。因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故又称天宝之乱。
2.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16二月,755-17二月,763年)逐渐衰落。唐朝中后期,皇帝逐渐失去了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实权,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最后,各方都脱离了唐朝的统治,成为独立的政权。
875年后,唐朝进入晚唐。907年,唐朝灭亡,侯亮建立。晚唐结束。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1,社会混乱
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荒凉,广大民众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
2、缓冲区政权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中央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朝由盛而衰。此后,安史之乱党在和硕形成割据局面。
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败离邺城时,唐派铁勒将军普谷怀恩追击。蒲鹄与唐朝有矛盾。为了形成小集团,他有意保存安史老部下的实力,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使安史老将军田被(今冀南、豫北)、张中之(后改名李)和李怀贤俘虏。这就是所谓的“河北三镇”。
三镇逐渐整合了当地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后来,其他地区,如自清(今山东淄川、宜都)、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李玲瑶、淮西李希烈等都独立了。
但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专著《唐代范镇研究》记载,在唐后半期,绝大部分范镇并未分离,只有何朔等少数范镇分离;就连割据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唐朝的政策法令,称“要靠朝廷官员来保障军情”,割据地区也解除了割据。唐末黄巢之乱,藩镇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