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哪个英文名是史书故意不记载,后人不敢提的?

1919年,退位多年的溥仪迎来了新的“御用老师”,由李鸿章的儿子推荐,清朝遗孀聘请,与英国大使馆谈判,融合中西文化。这一年,溥仪14岁,约翰斯顿45岁。年轻的溥仪充满了好奇和敬畏,甚至有点害怕。毕竟1840年之后,不仅圆明园被英法摧毁,就连慈禧也被迫随光绪皇帝逃往西方。

然而,东方末代皇帝见到庄士敦后,居然对一个西方老人印象深刻。一直生活在故宫的溥仪,以为庄士敦只是一个听不懂也不会说中文的外国人,但他知道,庄士敦不仅中文流利,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化非常熟悉,在历史子集的内容上,他比溥仪更精通。而且庄士敦带来了很多西方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墙内的溥仪大开眼界,很感兴趣。

在庄士敦的带领下,溥仪有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向往高墙外的生活。首先,溥仪不再听清朝的话,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他在宫殿里安装了一部电话。通过这个电话,溥仪联系到了主张新文化的胡适先生,并邀请胡适到宫里做客。两人聊了很久。正因如此,胡适写了一首小诗:“不能咬打核,核里关不住一点生意;百尺宫墙千年伦理锁不住少年心!”从这首诗来看,溥仪确实有过打破枷锁的想法,但他并没有放弃皇帝的梦想。

还有很多东西是清朝遗民不能接受的。在庄士敦见面时,溥仪不仅学会了在宫里骑自行车、戴眼镜,甚至还剪掉了象征清朝的“辫子”。这只是因为约翰斯顿说,“穿上西装后,背后的辫子就像猪尾巴一样。”在此之前,袁世凯等人千方百计要求溥仪剪掉辫子。

当然,溥仪对这位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敬畏。而是把他当成生活和学习上的朋友和老师。溥仪的婚礼上,他特意送给庄士敦一顶“高帽”,这是清朝官员的最高荣誉。虽然清朝灭亡了,但庄士敦对此还是很兴奋很开心,还拍了很多穿清朝官服的照片,寄给在英国的亲友。1924年八月,溥仪任命庄士敦为“颐和园景明园总管大臣”,这些都是最高礼遇。

溥仪的英语

庄士敦在给溥仪讲授西方历史文化的同时,向溥仪介绍了君主立宪制,他甚至真心希望溥仪能恢复净土宗,建立君主立宪制,成为一位具有英国绅士风度的国家元首。与此同时,庄士敦向溥仪介绍了英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皇帝,其中英国国王亨利及其继任者是溥仪最喜欢的。

亨利一世是11世纪伟大的英国皇帝。他继承王位时还年轻,童年的经历离奇甚至残酷。但他却能一路披荆斩棘,不仅登上了皇位,而且代代相传,像后世的亨利二世三世,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亨利一世的影响,溥仪从小就熟悉中国的历史。他知道一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皇帝秦始皇也认为他的继任者可以遵循序号“秦二世三世...直到永生”,但秦死后才二世。另一方面,英国的亨利一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王位的永久化,很受溥仪的欢迎。

享利一世

所以溥仪接受了庄士敦给他起的英文名“Henry”。溥仪在很多场合都以“亨利”为名,连二战后被苏军俘虏的自我介绍都是“我是亨利·溥仪”。同时,溥仪为自己的婉容皇后取的英文名是“Elizabeth”,用意不言而喻。然而溥仪最终没能实现一世、二世、永生的幻想。当然,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正史的认可和宣传,甚至连溥仪的后人都不愿意提,尤其是最近十年,但这大概是溥仪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