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个清廉的人。

1.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刚正不阿的人物?1,海瑞(1514 65438+10月22日-1587 65438+10月13),字汝。明代名臣。哈里经历了郑德、嘉靖、隆庆和万历王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参加乡试。他先被任命在福建南平教重庆,后升任浙江淳安、江西兴国县。他推行清税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法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宝成、两都总政官、右都钦差顾问。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力劝严惩贪官,禁止以权谋私,实行鞭法,迫使贪官还政于民,因而有“晴空”之誉。

2.包拯(999-1062年7月3日),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盛五年(1027),包拯进士。厌倦了监督御史,他曾建议训练士兵,选拔将军,充实边境储备。历任三司判官,JD.COM、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他以户部三司副使的身份入朝,请求朝廷允许盐解交易购买。改变对建议庭的认识,多次谈到非法权贵。在龙图阁授学士,在河北任转运使,被转运至颍州、阳州,后被召入朝鲜。他被授予了知开封府的权利,钦差顾问的权利,三司的权利。嘉祐六年(1061),任蜀密副使。作为天章阁和龙图阁的前学士,被誉为“包”和“包”之首。

3.韩延寿(?公元前57年),字长工,西汉在位期间,历任郡文学、劝谏大夫、淮阳太守、颍川太守、太守和左等职。以清廉著称,在历史上被誉为“清官”。

4.巴荒(?一年前(51),字二雄,西汉杨霞人。他在杨霞当过游子、侍郎、左凤仪的部下,宣帝当时是宰相。他温文尔雅,谦虚谨慎,见多识广,董事以法为本位,民以教为先。《汉书·官传》中有记载“自汉以言为政,以霸为首”。巴荒治民以法律为本位,教育为先。

2.中国古代清官及其事件的人是1。狄徐人杰(公元607-700年),本名怀英,唐代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考了《明经》(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科),由此步入仕途。步入政坛后,他经历了两个时代:唐高宗和武则天。他先在并州首府法曹任职,后调任程大利。先后担任宁州刺史、豫州刺史、地方官员侍郎等等。狄是一个官员,正如老子所说,“圣人善变,而人是人心”。为了拯救无辜,他敢于违抗君主的意志,始终保持着亲民不惧强权的本色。他始终居于庙堂之上,忧国忧民,被后世称为“大唐之柱”。他被任命为主管刑法的程大利,并担任任何职务。他处理了前任遗留的17000多件案子,没有一件上诉平反,可见他处理事务的公正性。后人以此为依据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甚至荷兰也有人编著了一本书《大唐帝都徐人杰审判传奇》。2.陈希亮,字,北宋梅州(今四川)青神人。为官三十余年,历任知府、知府、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在开封府、京师朝廷任职。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京师做官,陈希亮都是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运势,对老百姓赞不绝口,让王公贵族闻风丧胆。后来因积劳成疾,享年64岁。著名作家苏轼曾声称自己绝不做墓碑,但他很担心陈希亮的事迹会流芳后世,就破例写了《陈公弼传》。3.包拯(公元999-1062),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从少年开始,他就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做贡献,“死得忠义”。他担任过掌管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如监察部长、住房部副史等军职;作为驻辽国的外交使节;最著名的是他在天章阁和龙图阁做过学士,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包、包、包学士。虽然他在开封当了一年多的知府,但在他死后,开封人民在开封府旁修建了阿宝公祠来纪念和祭祀他。包拯一生清清白白,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当了大官,他还是穿着和布衣时一样的衣服。我痛恨腐败,我在《乞讨不受贿》这部戏里对仁宗说过“清廉是人民的样子”;贪婪的人是人民的小偷。“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府,整顿吏治,打击腐败,深受百姓欢迎。卸任时婉言谢绝送好砚,“不捧砚”;他一生无私,不避讳有权势的人。他执法如山。他极力主张将皇族、宦官和权贵的不法行为绳之以法。争取冤狱,是包拯生前死后深受百姓推崇和赞美的主要内容。包拯在当时和后来都很有名,尤其是他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极大地夸大,使之具有魔幻色彩。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包拯这一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也赢得了世界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但包拯的一生不仅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欣赏,也能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民众的支持和喜爱。作为一个清官,确实很典型。4.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禄,号如下。况钟,明代江西靖安县龙岗府人,任苏州知府期间,一生功绩卓著。他直接减少官粮,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发展经济。同时,他整顿吏治,端正风气,注重清理不公正的监狱,为人民平反。他安排好日程,每天打听一个县的案情,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他任职的头八个月里,已经解决了65,438+0,500多起案件。他审理过的案件,无论大小,基本都能保证百姓不受委屈,土豪不敢再作恶。现在,只要提到况钟,人们就会立即想到这位敢于冒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报仇的清官。此外,他还兴修水利,兴办学校。他三次离任,三次留任,为苏州人民做了很多实事。最后在苏州积劳成疾去世。为了纪念况钟,当地人民在他死后在苏州和七个县建立了祠堂。5.海瑞(公元1514-1587),海南省琼山县人。哈里年轻时,对社会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财政部工作的时候,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关心,为了谏阻道教迷信,一心求仙,在各地沉迷于修建寺庙宫观的嘉靖皇帝,抱着宁死也要当六品小官的决心,毅然下乡。这一次,他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言出天下第一”,后来被称为“公安疏”。好在嘉靖不久驾崩,新皇帝在宰相徐阶的劝说下获得赦免,复职,并逐渐升任应天十府巡抚。后来为了纠正时弊,严明法纪,他主持制定了“八十岁贪”等重刑。他大公无私,对一直对他很好的老宰相徐阶毫不留情,把徐家占用的四十万亩良田还了回去。欺负好人的徐杰的两个儿子和20多名家人被依法起诉。纵观嘉靖、隆庆、万历三代,海瑞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进谏。虽然他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执法严格,远离暴力,生活清廉,同情人民,呼吁流放,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休止的剥削和落后的风俗。

3.历史上有老实人的故事和事迹。五个故事1朱元璋请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家乡凤阳有一首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真甜;洋葱豆腐,寓意深刻,明明白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祝寿时,只用了两碗胡萝卜、韭菜、青菜和小葱豆腐汤招待百官。而且,盟约中有三章:以后无论谁办酒席,只准四菜一汤,谁违反就下地狱交钱。

朱元璋虽然是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崇尚清廉之风。故事二苏轼花钱: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21岁时进士,为官40年。

他做官的时候,一直讲究节俭,经常过得很小心。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因为他的工资减少了很多,他穷得活不下去了。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块土地,自己耕种。

为了不浪费一分钱,他还打算花:先把所有的钱都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个月用一份;每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都付完了,按数额挂在梁上,每天早上拿一袋,作为一整天的生活费。

拿到少量的钱后,他要仔细掂量,买不到的肯定不会买,只允许有剩余,不允许超支。苏轼把钱存在竹筒里,以防不测。

在困境和逆境中,以勤俭持家来维持生活,渡过难关,是苏轼的良策。故事3子涵拒绝接受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位贤明的大臣于子涵。

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丽的玉,送给子涵,他拒绝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觉得是个宝贝,所以才敢献给你!””子涵说,“我视贪婪为珍宝,而你视珠宝为珍宝。

如果你把玉给我,那么我们两个都会失去我们的宝贝。我们每个人最好保留自己的财富。玉人磕头,然后对小寒说:“我怀里藏着一块宝玉。去哪都不安全。我最好把它给你。

所以你可以避免被谋杀。于是子涵把美玉放在自己的位置上,让玉匠雕刻,然后卖掉,把钱给了玉匠,使他成为一个富人,然后送他回家。

故事四:不吃鱼。我不喜欢吃鱼。如果有人给他鱼,他会拒绝。送鱼的人说:“我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收我的鱼?”宫一秀说:“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不能接受你的鱼!现在我是总理了,我能买得起鱼自己吃了。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我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从此我自己也吃不起鱼了。你会再送我鱼吗?这样,我还能再吃鱼吗?所以,我永远不能接受你送我的鱼。

故事5父子清廉三国时,在魏国做了将近三年的县令。他死后,家里一点钱也没剩下,只有法院给的衣服和几箱书。每个人都称赞他正直。

当胡志还是荆州刺史时,他的家人都在京都。有一次,他的儿子胡炜去他家看他。当他回家时,胡志拿出一块丝绸给他旅行用。

胡伟跪在父亲面前说:“爸爸做官一向清正廉明。不知这丝是哪里来的?”胡志说:“我儿子不用怀疑这丝是我剩下的工资。”胡玮炜谢过父亲的赏赐,骑上了驴。

一路上,他住旅馆的时候,放了毛驴,砍柴做饭。后来胡玮炜还担任了官方的刺史,政绩卓著,名正言顺。

入晋后,晋武帝接待了他。晋武帝谈起胡志当年的生平事迹,惊叹不已。他问胡玮炜:“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相比如何?”胡玮炜回答:“不如我爸。”

晋武帝问:“为什么?”胡玮炜说:“我爹干净怕别人知道,我干净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离我爹远。”。

4.历史上有五个关于诚实的人和诚实的行为的故事。

故事1朱元璋请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他的家乡凤阳,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四菜一汤的歌谣:“皇上待你,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真甜;洋葱豆腐,寓意深刻,明明白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祝寿时,只用了两碗胡萝卜、韭菜、青菜和小葱豆腐汤招待百官。而且,盟约中有三章:以后无论谁办酒席,只准四菜一汤,谁违反就下地狱交钱。朱元璋虽然是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崇尚清廉之风。

故事二苏轼花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时进士,为官40年。他做官的时候,一直讲究节俭,经常过得很小心。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因为他的工资减少了很多,他穷得活不下去了。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块土地,自己耕种。为了不浪费一分钱,他还打算花:先把所有的钱都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个月用一份;每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都付完了,按数额挂在梁上,每天早上拿一袋,作为一整天的生活费。拿到少量的钱后,他要仔细掂量,买不到的肯定不会买,只允许有剩余,不允许超支。苏轼把钱存在竹筒里,以防不测。在困境和逆境中,以勤俭持家来维持生活,渡过难关,是苏轼的良策。

故事3子涵拒绝接受玉石

子涵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位贤明的大臣。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丽的玉,送给子涵,他拒绝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觉得是个宝贝,所以才敢献给你!””子涵说,“我视贪婪为珍宝,而你视珠宝为珍宝。如果你把玉给我,那么我们两个都会失去我们的宝贝。我们每个人最好保留自己的财富。"

献玉的人磕头,然后对小寒说:“我怀里藏着个宝贝,去哪都不安全。我最好把它给你。这样,你就可以避免被谋杀。”于是子涵把漂亮的玉放在自己的地方,让玉匠雕刻,然后卖掉,把钱给了送玉的人,使他成为一个富人,并送他回家。

故事四:不吃鱼。

宫一秀喜欢吃鱼,有人送鱼给他,他拒绝。送鱼的人说:“我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收我的鱼?”宫一秀说:“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不能接受你的鱼!现在我是总理了,我能买得起鱼自己吃了。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我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从此我自己也吃不起鱼了。你会再送我鱼吗?这样,我还能再吃鱼吗?所以,我永远不能接受你送我的鱼。

故事5父子清廉

三国时期,胡志在魏国做了将近三年的县令。他死后,家里没有钱,只有朝廷给的衣服和几箱书。每个人都称赞他正直。当胡志还是荆州刺史时,他的家人都在京都。有一次,他的儿子胡炜去他家看他。当他回家时,胡志拿出一块丝绸给他旅行用。胡伟跪在父亲面前说:“爸爸做官一向清正廉明。不知这丝是哪里来的?”胡志说:“我儿子不用怀疑这丝是我剩下的工资。”胡玮炜谢过父亲的赏赐,骑上了驴。一路上,他住旅馆的时候,放了毛驴,砍柴做饭。

后来胡玮炜还担任了官方的刺史,政绩卓著,名正言顺。入晋后,晋武帝接待了他。晋武帝谈起胡志当年的生平事迹,惊叹不已。他问胡玮炜:“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相比如何?”胡玮炜回答:“不如我爸。”晋武帝问:“为什么?”胡玮炜说:“我爹干净怕别人知道,我干净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离我爹远。”

5.中国历史上最清廉的官员是谁?没听过这种说法,但是有十个清官:1。

西门豹是春秋战国时期魏人。当时的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水深火热。

王维任命西门豹为叶县县令,管理叶帝。西门豹到了野地后,微服私访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妻”事件智惩三长老、朝臣、女巫,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洪水,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人民逐渐富裕起来。西门豹一生为官,清正廉明,造福百姓。他死后,邺底人专门在漳水水边为他建了一座祠堂,供奉四季。

2。赵广汉,西汉卓君吴礼县人。

曾任颍川县令守敬,敬等职。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早期执政最好的阶段。他不畏强权,聪明能干。上任头几个月,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权贵家族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当地管理,改变当地不良风气。

他的名声由此而传,善于处理政务是他在这本《汉书》中的天性。赵广汉担任京赵胤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经常熬夜处理各种公务。

而且善于思考,注重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民皆称道。

但是,靖的职责是管理首都,因为在皇帝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很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所以赵广汉虽然在城市管理者中算是领袖,但最终还是被斩首。赵广汉在京任职期间,清正廉明,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3.巴荒(?-公元前51),字次男,西汉淮阳(今河南太康)杨霞人。历史学家班固评价说:“自汉朝建立以来,治理人民的官员人数还是第一。”

当巴荒还年轻的时候,他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官。因为汉朝没有科举制度,汉武帝颁布诏令缓解财政困难,凡是为国家贡献财产的都给官员。

巴荒用食物换来了死亡史。从政后,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体察民情,重在劝农桑。

特别是巴荒判案,主张仁政,反对酷刑;坚持对可疑案件从轻处理;主张从外从宽,教化为先,重在防患于未然。所以,巴荒是一个人民拥护、朝廷满意、下属信服的官员。于是,巴荒从一个每年缴纳200石的小历史上升到了朝廷的宰相。

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担任太守。此前,颍川县是一个豪强地主一统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上台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措施,恩将仇报,安置难民,重视农桑,教育他们。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颍川出现了一派和平稳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的祥和景象。因此,皇帝写了一封信称赞巴荒是一个好官员。

4.徐有功?-702),本名许,唐代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办案的官员。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与司法混在一起的,只有朝廷才有专门的审判官,但他们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极低,很难有所作为。

徐有功虽然长期担任专职法官,但因为他敢于严格守法,做鬼脸,提出抗议,维护了数百起冤案,挽救了一万多人的生命,而名垂青史。徐有功历任周浦司法官、刑部(大理寺)刑官、秋官外交大臣(刑部)、邵青主刑大夫。

徐有功做官的时候是吴周时期,当时有武侯作乱,有酷吏设下陷阱,所以要正确执法并不容易。由于徐有功前后办了六七百件大案,救了几万人的命,不可避免地得罪了酷吏和奸臣,频频遭到弹劾和审判。然而,最后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免,两次被罢官,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定不移,不拍马屁,一心扑在执法上。

正因为如此,许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专职“判官”,被当时的人们誉为“无史之好官”。?5.狄(公元607-700年),本名,唐代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人,考了《明经》(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科),由此步入仕途。

步入政坛后,他经历了两个时代:唐高宗和武则天。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操,调任程大利,任钦差大臣。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方官侍郎等职。

狄是一个官员,正如老子所说,“圣人善变于心,人善变于心”。为了拯救无辜,他敢于违抗君主的意志,始终保持着亲民不惧强权的本色。他始终居于阶级之上,忧国忧民,被后世称为“唐朝的中流砥柱”。他被任命为负责刑法的程大利。在任一年后,他处理了前任遗留的65,438+07,000多起案件,没有一起上诉要求平反。这说明他处理事务的公正性可见一斑。后人以此为依据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甚至荷兰也有人编著了一本书《大唐帝国徐人杰审判传奇》。

6.陈希亮,北宋梅州青神(今四川)人,京兆(今陕西Xi)人。他做官30多年,从秀才开始。历任知县、知府、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他也曾在开封府和首都的朝廷任职。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首都做官,陈希亮都痛恨邪恶,不考虑个人命运。他赞美老百姓,吓唬王公贵族。

后来,他因过度劳累去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从不为别人立墓碑,但他很崇拜陈希亮,又担心陈希亮的事迹流芳后世,所以破例写了《陈公弼传》。

7.包拯(公元999-1062),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从少年开始,他就立志为国家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

6.古代有哪些清官?晏婴、杨震、杨旭、刘冲、包拯等。: 1.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辅佐齐国、达四十年之久。

他政治上清廉,生活上清白,从不收礼,大到赏城赏房,小到车马衣服。他三次拒绝了齐景公赠送的1200黄金、豪车宝马和豪宅。

而且,晏婴经常把自己的工资给亲戚朋友和劳动人民。2.包郑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从青年时代起,包拯就立志为国家做贡献。

他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他被任命为端州知府,整顿吏治,打击腐败,深得民心。离任时,他委婉地拒绝向当地政府送上好的砚台。他一生大公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3、羊续羊续字兴祖,东汉大臣,李思之孙,校尉,曾任扬州庐江郡太守。杨依然清廉节俭,是出了名的清官。

有一次,杨旭的下属送给他一条活鲤鱼。他收下后,就把鱼挂在院子的屋檐下。几天后变成了鱼干,羊继续不被带走,以此表达自己不收礼的决心,留下了“挂鱼太防”的好名声。

4.刘崇,东汉末年的一位圣人,曾为司徒、和太尉做官,一生都很清楚本省的情况。任会稽知府时,扶持农桑,兴修水利,革除苛捐杂税,改善百姓生活。而且他微服出行,体察民情,公正廉洁,禁止扰民,深得百姓信任。

5.杨震杨震是东汉著名的大臣,隐士包杨的儿子。杨震50岁的时候,在一个县城工作。当他到了县里,经过昌邑时,他推荐的前靖州冒菜王米被任命为昌邑县令。他去拜访杨真,想晚上给杨真送十斤黄金。

杨震告诉他,老朋友认识你,你为什么不认识老朋友?王米说已经是深夜了,没有人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