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奥匈帝国步枪发展史

短命的奥匈帝国步枪发展史

奥匈帝国在中国人眼里是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国家,但在近代史上却是一个统治欧洲一段时间的庞大帝国。

奥匈帝国,顾名思义,源于1867年的奥匈帝国妥协方案,由哈布斯堡统治王国建立,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二元君主制国家。但我们今天不是说历史,只是打枪。

1867,步枪几乎已经到了线膛、后装、金属固定的时代。当时奥匈的步枪还是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比如陆军的主力制式步枪还是Oaka Lorenz。

虽然已经用火帽发射,但也是膛线枪。但还是炮口装,点54口径的弹头不是矿弹。如果是从枪口插入,还得在子弹末端包一圈油纸。发射速度很慢。

虽然他们当时也把一些洛伦茨步枪改成了后膛阀闭锁,但是没有用。分装火帽和这种弹头已经过时了。普奥在打梁的时候,奥拿着这个东西,被普鲁士的德莱塞·宽哲一枪毙命。

奥匈帝国形成后,当然受不了洛伦兹,于是设计了沃恩代尔步枪。

是一种发射11×42mm金属弹药筒(后改为11x58mm)的独生子步枪,后膛翻转锁紧,步枪为销击式。不说别的,光是金属弹夹带来的锁定能力就能吊死德莱塞。这批沃恩代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仍被少量使用。

到了1886,由于美国管状弹匣步枪的影响,很多欧洲国家开始尝试使用这种设计的连珠步枪(之前几乎所有步枪都是单手)。但考虑到管状弹匣容量大,奥匈帝国设计了一款曼利夏M1886,这是第一款使用弹匣进行弹药补给的步枪。而且是直枪机,在当时也是第一次。

但它的插销是bit 2,不是转插销锁,是提轨锁。这对手动步枪不太好。

但是,1886是轻武器的分水岭。当时法国人研制了第一台以无烟火药为推进剂的勒贝尔1886。奥匈帝国迅速将曼丽夏1886改为发射8x52mm无烟火药的曼丽夏1888。

它的结构和1886差别不大,但1886是黑粉。它的钢轨能承受黑火药,但吃无烟火药不容易。所以曼丽霞1888锁死能力差,安全性差。

无奈的奥匈帝国只能再次修改,将卡铁起降型的插销改为旋转锁定。并且成品是曼丽霞M1895。

因为之前的两把曼利夏用的是直拉步枪,1895操作的是直拉,虽然机头用的是旋转锁死。旋转过程通过框架上的倾斜导槽和螺栓机实现。

但这种直拉结构不耐脏,灰尘卡在导槽里容易起蛀虫。此外,它使用了泄漏夹。弹匣打完之后,弹夹要从弹匣下面扔出去。所以弹匣底部是空的,容易沾上脏东西,进一步恶化了可靠性。所以这种栓漏夹在一战后就没多少人用了。

然后就销声匿迹了,奥匈一战后死了,据说他们1912到了,抄了毛瑟Gew98做了一批斯太尔M1912,打了7x57西班牙毛瑟弹(毛瑟真是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