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军民融合和转型升级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力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创新起到了显著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蕴含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

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的实质是通过打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隔离,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资源流动、共享、整合和优化配置。在这个过程中,它具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多重功能。第一,最直接的是需求创造效应。通过国防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很多原来由军队或军工系统自我管理、自我保障、自我支撑的事情,逐渐交给市场和社会,这将释放巨大的内需,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第二,技术创新的效果。国防科技领域长期积累的优质创新资源和技术一旦加速在民用领域共享,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会激发出无穷的创新活力,催生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第三是就业创造效应。军民融合的产业往往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质量普遍较高,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四是资源节约效应。军民之间制度壁垒的打破,利益高墙的拆除,市场力量的引入,必将带来更加显著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分工经济,有助于根除军区重复建设、效率低下、共享不足、浪费严重的痼疾。

历史经验表明,很多革命性的科技创新都源于军事需求的强行拉动。美国一直重视国防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二战后,美国每十年左右推出一次“以军带民”的高科技发展计划。比如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正是依靠这些国家以军带民的计划,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广泛应用的航天、航空、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发展的,转民用后,引起了井喷式发展,促进了经济升级转型。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欧盟大力整合军地资源,积极推动军地设施共享,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俄罗斯非常重视军事发展在经济结构优化中的重要作用。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彻底为军队换装,并期待庞大的武器装备采购计划能给俄罗斯经济带来改变,使其经济摆脱对油气行业的过度依赖。以色列成功推行了“以军带民”战略,国防与民用技术产业融合成为以色列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2012年,以色列向130个国家出口武器,位列世界第六大武器出口国。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从根本上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为此,要通过“军”与“民”的深度对接,走出一条安全与发展相协调的新路,打造稳增长、固安全的新引擎。主动布局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既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又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积极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供需对接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供需错配问题。积极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探索具有巨大潜在军民共同价值的前沿创新项目,形成一批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的高端化、智能化优势技术产业集群。

国防科技工业在保障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同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积累了大量先进民用技术,形成了先进的R&D和制造能力。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军工领域的人才、技术和能力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转变。要结合行业特点,选择优势领域和重点,实施国家层面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发展专项,推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和支持重大军民融合项目有机纳入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支持军工技术推广应用,鼓励产学研结合,积极倡导企业主导的军工技术推广转化模式,提高军工技术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发挥军工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的国防和民用技术融合已经进入了打破深层障碍的关键时期。部分领域融合发展难以深化,需求侧改革滞后,需求牵引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鼓励优势民企参军的措施,多是从供给端入手,而需求端不够宽松。一些私企进门才发现还有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人参军”中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现象频频出现。因此,首先要扩大需求信息发布范围,开放招标采购,加强供需对接,畅通军事需求-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渠道,缩短需求传导链条。坚决打破军品采购市场垄断,建立面向国家大型工业基地和各类高科技企业的开放式军品采购市场体系。世界主要国家推进军民融合,都在适度开放军购市场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