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历史上北伐的三大隐患是什么?
但东晋是一个以富绅为主导的帝国,这个帝国的政治生态就是维持平衡。北伐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军事统帅。
如果真的因为北伐的需要而产生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军事统帅,那么他就有可能打着军事需要的旗号,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东晋帝国的各个角落。
到时候我不知道北伐会不会成功,但是东晋帝国一定会成为这个武将的后花园。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晋帝国特殊的政治生态使他们不可能具备北伐的条件。
北伐需要众人齐心协力,但为了维持平衡,富绅们面面相觑。如何做到这一点?
后世很多读者在强调北方之乱和东晋之机时,往往忘了分析东晋内部的矛盾。江南虽然没有大乱,但富绅之间的明争暗斗程度绝不比北方的战争差。
我们可以理解,富绅不愿意打破平衡,所以不热衷于北伐。但在桓温北伐之前,并不热衷于北伐的东晋帝国组织了三次北伐。为什么?答案还得从桓温身上找。
桓温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成了汉后,桓温的实力倍增。现在北方大乱,桓温希望利用北伐先在东晋帝国渗透势力,等他带着北伐的大胜回到南方,一举灭了东晋,统一天下。
就算北伐不能大获全胜,至少可以借此机会在东晋帝国渗透势力,取而代之的是东晋。
为此桓温一直叫嚣北伐,收复中原。但在其他富绅眼里,桓温的良心大大地碎了。
但是我们无能为力。北伐政治上是正确的。不要用任何维持平衡的借口来否定北伐,这是不上台面的。
表面上看,现在北方大乱,正是北伐的好时机。如果东晋中央政府面对这样的机会不敢动手,还一味的阻止桓温北伐,那就真的无法向全世界交代了。
在这种背景下,东晋帝国只能硬着头皮组织北伐。但东晋帝国为了防止桓温成为北伐的军事统帅,一直在选择其他豪绅的代表作为北伐的统帅。
这次北伐有用吗?当然没用。桓温是当时帝国最大的实力。没有桓温做统帅,桓温不可能与东晋中央政府合作。东晋中央政府选拔的几位武将都失败了,桓温才有可能成为武将。
东晋不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北伐失去了帝国最强大派系的支持。会发生什么?还需要我多说吗?
东晋帝国所谓的北伐是一场几乎是儿戏的政治秀。谁都知道,北伐在内部掣肘的情况下,注定是命运多舛的。但为了防备桓温这只恶狼,我们还是要北伐。
抱着这种心态去北伐,别说能不能成功,就是打一场像样的仗都很难:楚卓的北伐可谓望风而逃;谢商的北伐稍一接触就立即撤退;殷浩北伐,被盟友打得稀里糊涂。
北伐三败耻辱后,桓温终于得到了表演的机会。不过,桓温虽然强于三强,但也是有限的。桓温三次北伐后,东晋还是北伐前的东晋,但桓温已经不是北伐前的桓温了。
通过北伐,桓温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权力已经逐渐超过了其他豪绅。
桓温三次北伐后,发生了一件事:王、和谢安是当时士绅中最突出的代表,他们一起去拜访。以为是桓温的亲信,知道王和谢安来访,却一直装腔作势,让王和谢安在外面等着。
面对这种情况,王气得转身就走,却被谢安拦住了。谢安对他说:“你就不能对自己的生活耐心一点吗?”王想了一下,还是命重要,忍忍吧!
谢安试图与王竞争,在这一天结束之前,想去。安道:“你这辈子就不能忍邪吗?”当时它的重量是这样的。—《晋书》卷六十七,传三十七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即使是当时最显赫的士绅,也比不上桓温。即使面对桓温的亲信,也只能再忍一次。
看这些事实就明白了,世家子弟竭力阻止桓温北伐,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怀疑。在士绅的严密护卫下,桓温仍能取得这样的权力;如果士绅们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桓温早就称帝了。
也有很多人对桓温之前的三次北伐感到惊讶,当时北方大乱,已经失势的北方实力派纷纷投降东晋。有了这些领导的帮助,北伐就算很难成功,也不会那么难看吧?楚哲,谢尚,殷浩怎么会这么无能?
都说楚、谢、殷充其量平庸,但远非无能。但北伐的成功并不是由统帅的个人素质决定的。
一举灭了成了汉的桓温不是无能,但是北伐不是有进步吗?楚、谢、殷都比桓温差,那北伐表现差有什么好奇怪的?
所谓北方之乱,实力派纷纷来投,其实只是一个诱人的陷阱,根本帮不了东晋北伐。
中原是游击区,因为地处西北、河北、江南三大势力集团之间。这里有权有势的人,一般都是有奶的妈妈,一会儿这里那里就投降了。看过我写的祖鲁北伐的朋友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即使他们投降了东晋,他们也会保持绝对的独立。东晋如果真的想控制自己的领土,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打击和政治行动来实现。但当你决定采取这些措施时,他们肯定会背叛你。
西北、河北、江南争夺中原的战争,绝不是与中原实力的战争,而是这三方之间的战争。因为无论哪一方想要控制中原,中原实力派都会向另外两方寻求援助。
如果江南不具备打败西北和河北军事集团的实力,那么中原就是铁夹边上的一块肥肉。咬一口肉不难,但铁夹要掉的时候一定要逃跑,否则等待江南军群的恐怕只有失败。占便宜就跑。这不是游击战。这是什么?什么叫中原不是游击区?
中原实力派认为东晋没有北伐的能力。那是一个贵族和士绅保持平衡的帝国,不会允许任何一个实力派称霸,所以投降东晋是非常安全的。只要东晋不招惹他们,他们也愿意挂着东晋的大旗休养生息。如果他们认为东晋有北伐的能力,一定会向西北、河北的军事集团寻求援助,而不是向东晋投降。
很多人认为东晋从中原南迁,中原地区一定早就渴望王师的到来。
这种说法很不靠谱。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见过哪个军阀高高兴兴地把权力交给中央。比如民国:整个民国史基本上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权力集团的博弈史。无论北洋军阀还是政府,都只能做个名义上的领导,然后看着其他军阀的地盘流口水。想收编军阀的地盘和军队,那是用的歪门邪道。
综上所述,北伐三败,固然是因为楚、谢、殷的平庸,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时局和东晋帝国自身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