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早去印度取经的和尚是谁?
法显(334-420)东晋泗州平阳县舞阳(今山西临汾)人,相传为并州上党县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杰出的佛教革新家,中国第一位赴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从小出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佛教的各种流派已经传入中国。佛教经典被大量翻译;对全国各地的佛教寺庙进行大规模修缮;佛教信徒人数迅速增加。西晋时期,中国有180座佛教寺庙,僧尼多达3700人。从那以后,越来越多。法显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法显的真名是龚。他有三个兄弟,都在童年时死去。他的父母担心他也会死。在他只有三岁的时候就被当成了沙弥(也就是被送去佛寺当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考虑到母亲守寡,生活困难,叔叔让他世俗一点。法显此时对佛教非常虔诚。他对叔叔说:“我出家不是因为我有父亲。正是因为远离尘世,我才成了道士。”他叔叔没有强迫他。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葬礼后他回到了寺庙。法显是纯洁和诚实的。有一次,他和几十个同学在地里割稻子,遇到一些穷人来抢他们的饭。僧侣们吓得四处逃散,但法显是唯一站着不动的人。他对抢食物的人说:“如果你需要食物,请自便!”!只是你现在这么穷,是因为你过去没有付出。不抢人饭吃,恐怕来世会更穷。原来真的是担心你啊!”之后,他平静地回到庙里,但那些抢粮的人都被他劝得弃粮而去。这件事让寺里几百个和尚佩服不已。二十岁时,法显接受了一个大戒(僧侣为防止他们进入成年时身体和精神出现故障而举行的仪式)。从那以后,他对佛教信仰更加虔诚,行为也更加严谨。有时候,他有“头脑清醒,头脑干净”的美誉。东晋隆安三年(399),65岁的法显在佛门度过了62年。法显经历了60多年,深感佛经翻译跟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经缺失,广大佛教徒无法遵循,以至于上层僧侣奢靡,什么都想要。年近古稀的法显为了维护佛教的“真理”,纠正时代的弊端,毅然决然地决定西行至天竺(古印度)求规。这年春天,法显和惠晶、道正、慧英、卫慧一起,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西行之旅。次年,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慧剑、邵僧、保云、净僧五人,组成了一个十人的“旅行团”。后来他们又加了一个慧达,一共十一人。“旅行团”西行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得到李浩(李饰)的资助,西行至阳关渡“沙河”(白龙堆沙漠)。法显等五人跟随使者先行,阎志、鲍云等人紧随其后。白龙堆沙漠气候十分干燥,时不时有热风和流沙。旅行者来到这里,往往会被流沙掩埋而死。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中描述了这里的景象,说:“天上没有鸟,天上也没有动物。如果你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但你只以死骨为标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17个昼夜,行程1500里,终于跨过了“沙河”。然后,他们经过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到了鸟夷国(今新疆焉耆)。他们在鸟住了两个多月,宝蕴等人也到了。当时因为鸟夷国信奉小乘佛教(印度佛教分为小乘和大乘),而法显一行又属于大乘,所以在鸟夷国受到了冷遇,甚至没有通融的余地。不得已,阎志、惠坚和卫慧回到高昌(新疆吐鲁番)筹集资金。邵和尚随西域僧人前往严斌(今克什米尔)。法显等七人受前秦皇族龚公孙资助,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又称塔里木沙漠(塔里木,维吾尔语,意为“进不去,出不去”),这里极其干燥,昼夜温差大,气候多变。在这一点上,对行人来说没有什么艰辛。正如法显所说:“路上无居民,难沙,苦难无与伦比。”法咸宜走了一个月零五天,终于安全地走出了这片沙漠,到达了鱼枷郡(今新疆和田)。鱼枷是当时西域主要的佛教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佛教的“走像”仪式,住了三个月。然后继续前进,穿过亚美,越过绿岭,穿过新头和筋疲力尽的国家。法显和慧英、宝云、僧敬等人在多国停留、保家卫国后,前往弗劳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惠晶到达那里时生病了,道正陪了他一段时间。惠达独自一人去弗罗沙迎接法显和他们。弗罗沙王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蕴、僧敬在此参观舍利子后回国,慧英在此病死。法显只身前往穷乡僻壤,与惠晶、道正会合,三人南下小雪山(但阿境内的苏纳曼山)。在梵语中,是为“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这座山在冬天和夏天也被雪覆盖着。他们三个爬到了山的北面阴凉处,突然他们遇到了一阵冷风。惠晶受不了寒风,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惠晶的身体,无限感慨地哭道:“取经的愿望没有实现,可你已经死了,你的生命是无助的!”然后,我和道正一起前行,越过小雪山,到达了罗衣国。后记那个国家后,我们过了新头河,到了比达王国。然后经过摩托罗王国,渡过浦那河,进入中天竺境内。法显和道正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周游天竺中部,游览佛教古迹。金元兴三年(404),他们来到了佛教发源地卫城的精舍。相传释迦牟尼生前在此居住和讲学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不远千里从法显来此求法深为敬仰。《佛国物语》说:“边疆之人,能求佛法至此,令人惊异。不言自明:我们这些老师,都是祖上的后代,却没见过汉人道士来。”今年,法显还参观了释迦牟尼的出生地伽维洛卫城。晋元年(405),法显去了佛教极其兴盛的巴伦府。他在这里用梵文学习梵文,抄写经文,收集了六部佛教经典,包括《摩诃僧法》、《萨婆多币法》、《扎心经》、《泥经》、《经》、《摩诃僧法》,住了三个地方。道正钦佩萨摩亚法律和巴伦福伊僧侣的尊严,哀叹家乡僧侣法的不完备,发誓留在这里,永不回国。法显一心要把戒律还给祖国,所以他继续独自旅行。他周游南天竺、东天竺,在恒河三角洲的柽柳帝国(印度塔姆鲁克)写经书、画(佛像),住了两年。东晋艺兮五年(409)末,法显离开多马里,搭乘商船,渡过孟加拉湾,来到狮国(今斯里兰卡)。他住在狮王国的无畏山,得了密舍鲁、常阿舍、杂阿罕、杂藏等四经。至此,法显已经在另一个城市呆了十二年。他时常思念遥远的祖国,想着当初的“旅行团”,是留是死。今天,他关心自己,无限悲伤。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一个商人向佛祖供奉一把中华白绫扇,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于是伤心落泪。第七年(465,438+065,438+0)八月,法显完成取经求法任务,登上商船,返回海东。船开航不久,就遇上了风暴,船破了水。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岛,修好了漏洞,继续前进。就这样,我在危险中漂流了100多天,到达了耶波提(今印度西津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然后换乘另一艘商船前往广州。不料旅途中刮起了大风,船迷失了方向,随风漂流。正当船上的食物和水快用完的时候,它突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问猎人,才知道这是青州(山东即墨)长光县崂山。青州长光县令李奔听到法显从海外归来的消息,立即赶到海边亲自迎接他。那是东晋艺兮八年(412)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洋,前后游历30多个国家,十三年后78岁回到祖国。十三年来,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就像他后来说的:“我在寻找我所学的东西时,并不觉得出汗!”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随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至建康(今南京)。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他来到荆州(湖北江陵)的辛寺,元于420年死于此,享年86岁和82岁。在他去世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努力翻译经典,* * *翻译了六卷一万多字的经典著作。他翻译的《摩诃僧法》又称《群众法》,是佛教五戒之一,对后来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显在狠抓经书翻译的同时,还写下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故事》。《佛国物语》全文9500余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礼友天竺集传》、《佛友天竺集》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传记文学的杰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非常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的时候,正是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比多王朝(320-480)著名的超日王执政的时代。关于毕多王朝的古史,没有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的历史只能通过佛教的记载来补充。鄯善、于阗、龟兹等西域古国失传已久,没有留下传记。《佛国故事》中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况,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教的记载也详细描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的生活,所以后来被佛教徒引为佛教经典。此外,佛陀的故事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杰作。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就开始了,但史书中并没有关于海风和船只的具体记载。《佛陀的故事》对信风和船只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录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年过六旬的法显,完成了穿越亚洲大陆,经南洋海路回国的惊人壮举,其代表作《佛陀的故事》不仅受到佛教界的赞誉,也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著名高僧易经说:“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我为佛法殉道者,(达摩)法师开荒,(玄奘)法师开正道。”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越过雪山,进入天竺。佛经有很多种回归,写的是《佛教的故事》这本书。从中国来印度的是第一批。”斯里兰卡历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都知道,去过印尼的中国人的名字都是法显。”他还把佛教记载中对耶波提的描述称为“中国第一部印度尼西亚的详细记述”。日本学者祖刘称赞佛陀的故事是西域探险者和印度佛教文物调查者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