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的历史功过
从1919开始,各地陆续成立了一些新的音乐社团,不同于钢琴社、音乐社、戏剧班。其中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美育协会成立较早,影响较大。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是由蔡元培、小等人于1919 1年组建的。会议分为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有钢琴、小提琴、管弦乐队、古琴、琵琶、私塾、昆曲、皮黄团体,还有中国音乐歌唱班、私塾改进协会和培训外省音乐教师的特别班。1920年,中国出版的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杂志》创刊。协会的主要成员是北京各学校的音乐老师和学生中的音乐爱好者。同年,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在沪创办了中国美育协会。参与者是来自不同学校的音乐、艺术、戏剧和手工艺教师。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社团,主要利用每年夏天的研讨会等活动来传授艺术知识。该协会编辑的杂志包括审美教育。这些新音乐社团在“美育”的宗旨下,不仅教授音乐知识、研究中西音乐、组织各种社会音乐活动,还编纂翻译各种介绍中西音乐的通俗书籍、期刊和乐谱,开展音乐创作等活动,实际上起到了培养音乐人才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第一批专业音乐教育的院系出现在一些文科大学,如北京女子师范学院音乐专修系(1920年9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重组的北京大学音乐学院(1922);上海师范学院音乐系(1920、1992更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1926)、上海美术学院音乐系、上海艺术学院音乐系等。这些文科大学附属的音乐系为专门音乐学校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27 165438+10月27日,在时任南京政府公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积极支持和小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第一所专门的音乐学校——国立音乐学院(1929更名为“国立音乐学院”)在沪成立。其体系基本仿照德国、法国等国的单科大学,本科、师范、选修,理论构成。键盘乐器、乐队乐器、中国音乐等团体聘请中外著名音乐家授课,培养了一大批音乐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随着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各种音乐会开始在中国频繁举行。1923年,由意大利音乐家梅·波奇领导的上海工业部乐队也扩大为比较完整的管弦乐队,中国人开始进入。一些著名的外国音乐家也在中国表演过。这些都使得中国的新兴音乐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起来,并在民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