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周仓的奖吗?

历史上有没有周仓?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会出现在关羽身边,成为一个没有他的重要角色?我们研究关羽的文化现象,需要谈谈这个问题。

查《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以及裴松之引用的200多种古籍对魏晋《三国志》的注释,都没有周仓。《野史》和《杂录》都没有记载周仓是关羽的随从。元代至知止时期(公元1321-1323)出版的《全湘平话三国志》一书,是现存最早的反映三国故事的平话书,并无周仓。直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作品,周仓才出现,成为关羽的贴身侍从。见通俗的《三国演义》,载于明代弘治甲寅(公元1494年)和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的序中,是最早的一部《三国演义》。可见,周仓并没有早于元末明初出现,而是罗贯中创造的《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罗贯中是否塑造了周仓这个人物,有民间传说依据,但有一点历史的影子。当鲁肃《三国志》写到鲁肃约关羽一边倒见面时,鲁肃为了还荆州,平息吴蜀南方三郡之争,问关羽:“如果国家只是向卿家借地,卿家大军败得远远的,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今得益州,无意还之,而乞三郡而不从。”鲁肃说完这话后,关羽没有回答。那时候“有一个人说,‘地富则才德,何乐而不为!’" "。鲁肃厉声训斥,关羽起身趁机离开。史书从未为反驳鲁肃的关留名,只表示“有一人坐”。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有一人坐”变成了周仓。这可能是罗贯中塑造周仓艺术形象的历史线索。

周仓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单枪匹马参加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关羽的贴身随从,一起手持青龙偃月刀,紧紧跟随关羽。当鲁肃指责刘备屡次拒不归还荆州时,周仓下命令严厉反驳,有理有据。关羽趁机训斥周仓,建议他出去联络关平舰队。周仓心领神会,前往江干口展示红旗,关平率领船队直奔江东迎敌。关羽假装喝醉了就走了,一手持刀一手扶着鲁肃,乘势登船平安归来。险象环生的“一刀会”化险为夷,周仓帮助关羽挫败了鲁肃企图加害关羽以讨回荆州的诡计。

《三国演义》写道,周仓在去曹刿刘钱丽的路上向关羽投降。形容周仓手臂粗壮,脸上留着卷曲的胡须,身材魁梧。原来是黄巾军张保手下的一个将军,张保聚集在山里,死后藏在卧牛山。说周仓渴望关羽成名已久,恨不能相见。见了关羽,下马拜曰:“愿将军不弃之,收之为卒,早晚鞭随马镫,死而甘心!”关羽被周仓真挚的同情和真挚的话语所感动,于是收其为部下。从此,周仓紧紧跟随关羽,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出现在关羽在场的重要场合。比如关羽北伐襄樊时活捉曹魏大将庞德,被禁七军水淹。表现最突出的是关羽和鲁肃扮演的角色。

历史上没有周仓,小说要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是为了衬托关羽,突出关羽忠义勇誉的鼓舞作用,让关羽的形象更加雄伟、生动。

周仓一生追随关羽,至死不渝地忠于他的主人。他跟随关羽打败麦城,奉命留守。关羽被杀后拔剑自杀,表现了对关羽的忠诚。小说以周仓对关羽的真心和忠诚为主线。

周仓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和艺术塑造符合我国崇尚英雄的传统大众文化心理。从关羽崇拜的角度来看,它是关羽文化现象的产物。《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周仓描写不多,也不是什么重要人物。随着关羽崇拜在社会上的日益流行,周仓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自明朝以来,周仓仗着关羽的大刀和黑脸,就和关羽紧紧联系在一起。人们一提到关羽,就不能不想到紧紧跟随他的周仓。同样,说到周仓,也会联想到关羽。殿周围,关羽像旁,必有周仓持青龙偃月刀像;在戏剧舞台上,每当关羽出现,周仓都会陪伴左右。周仓已经成为关羽文化的专属产品和重要标志,对关羽文化起到了独特的烘托和染色作用。

由于周仓对关羽文化的特殊价值,先民们为他建墓建庙,把他作为历史人物来纪念。在今阳城东南20多公里的汉宜公路旁,张炬河以南,有一座周仓墓。墓前立有墓碑,刻有“汉武侯周仓将军墓”字样。该墓地位于古麦城遗址以东两公里处,是周仓寺最初建造的地方。如今,当阳河荣镇是古麦城的地盘。当地传说,周仓很厉害,腿上有三根长毛,走路像苍蝇。他被称为“飞毛腿”。行军打仗的时候,关羽的赤兔马拼命跑。关羽攻破麦城后,留下周仓守麦城,为关羽巡逻。临别时,据说周仓跪下向关羽发誓:“吾将忠吾心,至死不渝。”最后,周仓履行了誓言。

清代关羽登峰造极,周仓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周仓墓、周仓庙以及关于周仓的故事和传说,都来自于清朝。清代有人考证周仓是关西人,与关羽是同乡。《陕西通志》说:“周将军仓,平陆人,初为将军,后在卧牛山遇,故相随;樊城之战,庞德被活捉,后麦城被守而死。”其实这些都是《三国演义》里有的,没有任何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