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三国的问题

草船用箭射骗了那么多人,现在是时候把真相说清楚了。

草船借箭,是孙坚和孙权父子在渡江攻打刘表和苏绪的战斗中分别完成的。

当时所有势力都是汉朝的,所以没有别的国家。当时曹操是汉朝丞相,刘备抢刘表的地盘,孙权管理江东。...

希望楼主看完下面。

不是诸葛亮借了草船上的箭。当时的情况是...

诸葛亮和刘备的军师(居然有人写蜀国,不明白赤壁之战前蜀国是怎么建立的?)

我以为诸葛亮和“草船借箭”早就妇孺皆知了。

无非是讲孔明先生如何足智多谋,运用空手道策略帮助周郎取得赤壁之战的巨大成就。但是查阅了一些资料,突然觉得历史和孔明先生可能一直在和后人开着一个可笑的玩笑。

首先,“草船借箭”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值得商榷。据《三国志·兀术与吴·专诸二世》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曹操与孙权攻打濡须(今安徽巢县),曹骏大败,不能坚持。有一天,孙权趁着江面上的雾气,从濡须乘独木舟闯入面前,观察曹军的部署,孙权的独木舟行了五六里路,鼓声和音乐齐鸣。曹操生性多疑。看到孙俊的可怕清洗,他害怕欺诈,不敢参加战争。他命令弓弩齐刷刷地射向吴的船。孙权的独木舟倾斜度较小,有倾覆的危险,因为一侧箭太多。孙权下令调转船头,好让对方再被箭射中。不久,所有的箭都被放平,孙俊安全返回,曹操意识到他被骗了。

以上三国志的记述(如果真的可信的话)说明,第一,“借草船之箭”的策划是孙权,不是孔明;第二,此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五年后,与赤壁之战无关。第三,周郎在“借草船之箭”事件中伤害孔明的指控只能是“莫须有”的,而周郎不幸长期以来一直是无辜的受害者。长期以来,孔明一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美化或神化。

那么“睿智甚至有预见性”的孔明先生为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做了些什么呢?也许正是因为他所谓的“智慧”,才造成了历史上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之争和社会动荡,把无数的社会财富投入到毫无意义的战争中。

然而,在此后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记住先生的“功德”,甚至人为地将其放大?究其原因,可能与孔明先生坚持“忠君”思想有关,这说明孔明先生的智慧完全被忠君思想所认可,被粉饰并不断美化。与历史趋势相比,有些不符甚至“有悖常理”。走向统一大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选择,但孔明先生追求的是割据、分裂和竞争。没有他的智慧和谋略,天下三分割据的局面可能不会形成,西晋乃至隋唐的大同可能会更早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先生虽然可能拥有无穷的智慧,但当他的根本出发点发生偏离时,这种智慧就成了中华民族走向大同的阻力和障碍。

我们无法探究王先生当时的真实心态。也许在历史长河中,后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赋予王先生许多“莫须有”的智慧和功名,比如“借草船之箭”。也许是历代的统治阶级和皇权赋予了王先生无尽的生命和活力,而这些只是他们价值观的表象和体现。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位先生与历史上真正的先生相差甚远,甚至毫不相干。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先生也是被冤枉被逼的。他也不容易!

除了孔明先生本人,就“借草船之箭”这个故事而言,有人认为它完全是一个骗局,与现在商业上的各种骗局没有本质区别。通俗点说,叫“空手道”或者“空手套白狼”。当然,“草船借箭”的背景是战争,战争本身不受任何规则和法律的限制,为了达到胜利的目的可以使用一切手段。

所以我真的不明白,教科书摘抄“借草船之箭”是想向孩子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也许我只是想讲一个历史故事,让孩子了解历史;或许是希望孩子们学习孔明先生超人的智慧、洞察力和谋略;也许是让孩子知道影响战争的因素,比如天气;也许…但是无论我们想告诉我们的孩子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告诉他们最基本的事实,我们又能指望他们理解什么,从中学到什么呢?

————

最近在龙芝芝上看了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com。这是大作家罗贯中的一部名著。给我启发最大的是书中“借草船之箭”这一章。文章讲的是心胸狭隘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优于自己,心生嫉妒,甚至一心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制定了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的计划。看来周瑜不仅嫉妒心强,而且非常狡猾。不过,有眼力的诸葛亮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趁着大雾,他用草船向曹颖“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圆满完成了任务,彻底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借草船之箭”的故事,揭示了周瑜嫉妒心强、心胸狭窄的本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今天别人的成就和进步呢?

我们著名的科学家高士奇和周培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是一对好同学。他们曾经在芝加哥大学学习,高士奇学习医学,周培源学习物理。那时,高士奇是学校的高材生,他在同学中很有名。周培源一点都不羡慕他。相反,他总是给予支持和鼓励。有一次,高士奇翻了很多资料,却不懂一道物理题,这让他很担心。于是他把题目拿给周培源,周培源热情耐心地给他讲解,把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告诉他,直到他彻底理解为止。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高士奇爷爷总是激动不已,盛赞周培源爷爷乐于助人、不嫉妒人才的高尚品质。

看完《草船借箭》,不禁想起自己——小肚鸡肠,有时还会吃醋。考得不好,不要去分析原因,不要去找错在哪里。相反,带上考得好的同学的卷子四处看看,希望能发现一些错误,和自己扳平分数。虽然看起来很小,但其实是藏在心里的嫉妒。

看了《草船借箭》,我得到的启示是:当别人超越自己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别人的辛苦和汗水,真诚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成绩。俗话说“为朋友的进步而欢喜,为他人的荣誉而欢喜。”这是心胸开阔的表现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马志斌

诸葛亮的“借草船之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这个故事,常常让人佩服诸葛亮的聪明。但是,诸葛亮一生都没有这样做过。那么,这个故事是罗贯中凭空杜撰出来的吗?不是这样的,因为他确实有基础。

据《三国志·兀术与吴·专诸二世·裴松之注》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对峙。第一次交战,曹骏就被打败了,所以他坚持不住了。一天,孙权从濡须乘独木舟闯入面前,观察曹军的部署,孙权的独木舟行了五六里,鼓乐齐鸣,曹操生性多疑。看到孙俊如此强大,他害怕欺诈,不敢去打仗。他叹了口气说:“儿子要像孙仲谋,刘景升的儿子要像海豚和狗!”随后,曹操下令将弩射向吴川。不久,孙权的独木舟因为一侧箭太多而有倾覆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让对方再次中箭。过了一会儿,箭都放平了,孙俊安全返回。曹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由此可见,借草船放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而且发生在赤壁之战五年之后。最近听一位历史老师讲《三国鼎立》这一课。他告诉学生,诸葛亮借草船之箭为真事,这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