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口述历史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口述历史研究机构和成果,不仅在美国,在英国、法国和德国也有。由于非洲特定的历史状况,口述历史也引起了非洲历史学家的关注。在此期间,不仅召开了多次口述史国际学术会议,15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也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总之,口述史的发展方兴未艾。从某种角度来说,口述史是重视下层阶级历史的产物,因为在文献中很少看到后者的活动和心理。为了研究它们,必须使用口头材料或口头传播;从方法论上讲,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田野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因为口述史家必须通过调查、访谈等直接手段,了解和收集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士的口述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历史。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这些课题的研究,尤其是国史、社会史的研究,更容易及时接近真相,减少史家的主观性。特别是口述历史可以通过现代视听手段大大简化。
所有这些都吸引历史学家来做这项工作。其中代表作品有斯坦利·维斯塔描写印第安人领袖的《赛丁·布尔》、西奥多·罗森加顿揭示黑人农民对美国南方历史看法的《上帝的一切危险》、拉斐尔·塞缪尔的《流行的根源》和《东伦敦下层阶级》。采访者向被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超越历史的中性问题所引导和启发的,而不应该是主流历史观所设定的。要仔细研究说话人的背景、经历、宗教禁忌等材料,确定哪些词不能用。尽量保持中立和开放。面试者在工作时应尽量避免叙述史料,不要让讲述者认为你的材料比他多,影响甚至使面试无法进行。在第一次会议后准备一份正式的问题清单。但在采集和记录过程中要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提问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按时间顺序提问;二是以话题提问。每次录音不得超过两小时。记录者在此期间应尽量少说话。即使说话者停顿了很长时间,他一般也应该耐心等待,不要问其他问题。四是关于口头成果的形式。采集和记录有现代技术手段支持,保证录音录像清晰无误。保持录音环境安静。录制后,它会保存为原始文档。同时附上备忘录,里面有被采访人和采访人的所有信息。采访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所有技术手段和问题的清单,供他人使用口述历史作为辅助信息。每完成一个口头文档,都以三种形式保存:原始录音和录像成光盘;外部通讯以MP3格式录制;永久收藏采用视听合成的DVD技术。
口述史工作者的培养:理论培养与专业培养
1理论修养
口述史工作者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和理论指导。
1.1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价值中立。
口述史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历史的真相,这使得它与欺诈和自私的邪念绝对不相容。为了达到既定的学术目标,口述历史往往侧重于收集一般难以记录和保存的史料。但这样的史料多是负面的。要正确记录和处理这些史料,口述史学家首先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
价值中立并不要求口述史家放弃自己的社会理想,绝对客观地进入研究领域,只是要求研究者以客观的态度去了解研究对象,使研究过程和结论尽可能不受主观好恶或价值观的影响。
1.2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
在理论修养上,历史观处于主导地位,对历史研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英国历史学家海勒说:一个反对使用指导原则的历史学家,就像一个决定在没有地图、指南针,甚至没有听其他水手讲述海上经历的情况下出航的水手。口述历史工作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指导。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揭示历史真相,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坚持唯物史观的原理并运用到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使历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光荣职责。[1]在当代中国,对于口述史工作者来说,要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调查研究历史,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扎实稳妥地开展口述史研究。
2专业素养
历史学家的专业素养往往决定了历史研究的有效性。只有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才能熟悉要研究的特殊对象及其问题所在。[2]对于口述史工作者来说,不仅要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还要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2.1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口述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只有那些接受过历史学专业训练,具备某一领域研究素养的学者,才能胜任口述史工作,做出自己的成绩。[3]口述史工作者应具备史家的基本素质,即才、学、知、德的要求。比如在才艺方面,要落落大方,短时间近距离赢得受访者的信任,有能力进行面试。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方面的学习中,需要了解被采访者的性格特点、个人经历甚至涉及的风土人情。当然,也有一些因作品的独特性而产生的要求。
口述史学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口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这也要求口述史学家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由于时间久远,被采访者的记忆存在偏差,口述中不可避免地含有或多或少的不真实成分。这就需要口述史工作者在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上,对被采访者进行提醒、引导和纠正。在保证口述内容真实性的同时,从收集到的史料中梳理和发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有经过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才能保证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张岂之就此指出,口述历史的组织者不是简单的记录和复制。[4]
2.2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隋书·经籍志》云:“夫为官史者,必求博识,强识,告知远者,使其能代之。”口述史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研究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口述史工作者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口述史工作者在收集、整理和研究口述材料的过程中,要求具备广泛的社会知识,了解被采访者的生活环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语言适应被采访者的语言;懂心理学了解男女老少的心理差异;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和采访技巧,以便及时把握提问机会,获取共同话题;熟悉维护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权益的相关法律知识。
除了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口述历史工作者还要面对很多法律问题(比如采访家暴时的隐私问题)和技术问题(比如采访少数民族时的语言沟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口述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口述史工作者可以通过主体的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而目前的口述史研究,缺少一批做口述史的专业团队。大家就像记者一样,拿着录音机去采访,所做的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历史并不一样。缺少专业团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搞培训,组织全国各地对口述史感兴趣的学者进行专业培训。请那些有经验、有实践经验的国内外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专家来发言。[5]此外,国家应赋予口述历史相应的学科地位,建立中央和地方口述协会或口述室。国家应制定口述史长期和短期规划,对优秀的口述史理论和实践项目给予项目资助,设立优秀的口述史项目,建立口述史培训机构,加强口述史人才队伍建设。[6]
【1】白寿彝。历史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巴拉克劳。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梁静和王胜。关于口述历史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张岂之。口述历史与口述自传系列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C]。口述史(第三辑),2005(6)。
[5]邓晓军。口述历史应有紧迫感和奉献精神——访中国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J]。中国档案,2006(1)。
[6]周·。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