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总说秋天是悲伤的季节?

不只是韩国人。

中国也有。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秋,自古悲凉寂寞”,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在无数诗人和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对秋天深深的伤感。

在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繁花似锦,白露为霜”的苍凉凄美的画卷。宋玉的《九辩》流露出“悲凉,秋怒,萧瑟,草木凋零衰”的悲凉,可以说开了文人悼秋的先河。此后,这种悲秋情结层出不穷。曹丕在《葛炎行》中吟咏:“秋风萧瑟,天寒地冻,草木摇露霜,大雁南去。”追到宋玉。杜甫《登高》中的“叶落如瀑,而我看长河滚滚”。我从三千英里外赶来。悲今秋,百年愁我独攀此高”表达了诗人受伤时忧国忧民,年老多病时孤独寂寞,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柳永也在“簌簌雨洒江面洗清秋”的凉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萧瑟的秋景,表达了对悲秋的感叹。有“秋思之父”之称的马致远,用“一株枯藤,一棵老树,一只幽幽的乌鸦,一座小桥流水人家,一条古道,一匹瘦马,一个夕阳,一个天涯的断肠人”在天井沙秋思。非常简洁地勾勒出一个流浪者在秋天黄昏的茫然、孤独、疲惫、悲伤、无助。

为什么“秋”和“悲伤”联系在一起,众说纷纭。钱钟书先生在《关锥》中列举了许多赠秋的例子,解释了古人每年秋天表示悲伤的原因。认为“存物为‘善’而人为‘愁’,风景因心情而变。”他还说,“事物由情到情,环境由心造,心中无烦。秋高气爽,令人沮丧吗?”再者,它接着说“人在秋,感其事更深,人在秋更悲。”钱先生主要是从主观意识来解释的。赵敏丽的文章《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主题》展示了另一个概念。赵敏丽认为“中国文学的悼秋作品不仅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且始终与相思、乡愁主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源于思乡母题。乡愁的感觉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秋景的秋事秋情,都被一个“气”融化了,所以宋玉说:“悲者,秋也是一个气。”秋气是阴盛阳衰,杀之气。人有秋感,衰微,这是很自然的。在自然意义上,天人感应主要是通过物质“气”的作用来实现的正如《吕氏春秋》所言:“固相相召,同气相合,声比应。鼓宫动,鼓角动。平地注水,水湿,火施均匀,火干。”客观自然的秋和主观人心的悲,其实是一种“相似点实相呼,气同声比”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悲秋情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的统一,但基本上是人的自然性和客体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往往是秋天的一个独特主体与秋天的许多自然存在之间的感应,是天人合一。

人难过,人可以把自己的难过背出来;历史的跌宕起伏不断循环往复,令人心酸。悲伤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秋天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死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相遇并相互感受。人之所以能随着历史的兴衰和自然的春秋而感到受伤、抱怨、融入,就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和观念。秋与生活、历史的认同,交织着古代文人与自然、历史、社会的坎坷命运。在古代文化心态中,悲秋心态不仅是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内容,也蕴含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忧国忧民的思想。《伤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既有“终其一生”的短暂生命意识,也有“唯草木散,美恐凋零”的短暂生命意识

(离骚)人生价值追求中的苦闷还包括人生焦虑和社会焦虑的诸多方面。“我楚部长,可怜巴巴的后悔出了仇恨?每到秋天就难过,总是在为国家担忧。”(陆游《悲秋》)。

悲秋情结是先民对悲秋的集体无意识积累的结果。在夏商周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由于他们的生产力极低,剩余劳动产品不多,而少数奴隶主和统治者又极其暴虐贪婪,导致人民生活极其艰难。在严酷的剥削下,人民进行了反抗,发誓要“到你们那里去,生活在幸福的土地上”,但毕竟力量弱小,大批的人被抓被杀。处决犯人的时间是秋天。“李周秋官司寇”将掌管刑罚的司寇称为“秋官”,可见一斑。秋天成了统治者大怒杀人的季节,何不让阴风惨了,让劳动人民难过。另外,当时各个部落和小国为了争夺土地,统治者经常发动残酷的战争,互相残杀。无数人战死沙场,家园被毁,流离失所,广大人民苦不堪言。而战争总是在秋天来临,所谓“战场上的秋兵”。《礼记·月令》中记载“秋梦之月,始宰之”。立秋那天,皇帝亲自指导三王子、九大臣和王子在西郊迎接秋天...将军们选兵选将,简洁帅气,专职现役征非...“秋天,人们陷入了战争的血腥、恐惧和痛苦之中,怎能不黯然神伤?而且古代的重徭役是春秋开始征收的,主要是秋季。《礼记·月令》说:“中秋之月也,可建城、市、窖、仓。“秋天适合招人做各种徭役。统治者说人去服役可以“春回秋来”,其实这只是骗人的。很多去服务的人,往往到了秋天就不放回去了,经常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没有人回来,新徭役的秋天又开始了。秋天成了思念的日子,思念着家,你要去哪里。思念,死亡的痛苦,分离的恨意,都凝聚在秋天。秋天只是无望的向往和无尽的等待。一个人面对秋天的难过,很难过。

总之,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是先民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对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如果我的回答不错,请给我加分。谢谢你BB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