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商代一尺为16.95cm,按此量,人高约十尺,故称“夫”。
周代一尺为23.1厘米;
秦代一尺约23.1cm;
汉代一尺约为21.35-23.75厘米;
三国志,一尺是今天的24.2厘米;
南朝,一尺约25.8厘米;
北魏,一尺为30.9厘米;
隋代一尺29.6厘米;
唐代一尺30.7厘米;
宋元时期一尺为31.68厘米;
明清时期木工是31.1cm。
原尺子是指男人伸出的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约为20厘米。
更接近统治者的是智。指的是女方手伸直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所以比尺子略短。后来,它被一起用来表示短距离,如“近在咫尺”
先秦时期的长度单位有张(十尺)、荀(八尺)、常(二牟),此外还有西安。这是一个人伸展双臂的长度。如《龚宇一山》中有:“太行山、吴王,七百里见方,高在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小于一寸的长度单位,分别是:分(十分之一寸)、厘米(十分之一寸)、毫(十分之一厘米)、秒(宋代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骤(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秒)。今天“丝”和“毫”的用法由此而来。
1英尺= 10英尺,1英尺= 10英寸,1英寸= 10分钟。
长度单位的由来
最初,中国采用市政计量单位,如英尺、英尺和英寸表示长度,金、梁和钱表示重量,亩表示面积。这些单位在1990中被取消。目前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计量单位一致,便于国际交流。
中国统一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为了找到合适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早就想找到一个可靠不变的标尺,作为测量距离的统一标准。一开始是以人体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纸莎草纸中,发现了人类前臂的身影。用作长度单位的前臂被称为“腕尺”。
著名的埃及胡夫的前臂被建成一个手腕统治者,塔高280肘。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手臂要水平向前伸,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5438+0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带着他,
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设置为“1英寸”。据说中国古代大禹是用自己的体长作为长度标准来衡量治水工程的。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他的两步,即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称为“步”。还规定一步五尺,三百步一里。后来规定人手中指的一段为“1寸”。18世纪,人们开始觉得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有很多缺点。由于人的身高不同,长度单位的长度也不一样,非常混乱。人们渴望找到一个固定长度的计量单位,终于记住了地球。那时,人们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改变。如果用地球上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一个固定的测量单位。清朝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土地调查。由于当时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帝规定1度至地球的经线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著名数学家达·朗伯和海·实地调查,得出1m等于0.512074图瓦(法国古代尺子)。米制尺子是十进制的,长度固定并且容易使用,所以它很快被其他国家所认可。4438+0875,28868687
直尺中间面两端刻有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随着科学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所以米的刻度不够精确;此外,国际米
尺子原型的刻画也有一些缺陷,影响了米尺的精度。1960第11届国际大会决定废除1889以来一直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取同位素气体放电产生的一个橙色光谱的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表尺精度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