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有一个古镇,青城古镇。你想看看它的美丽吗?
据史书记载,西夏王李元昊造反时,时任刺史的宋将军狄青,为了防止西夏入侵,在黄河天然防御工事龙沟堡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新城。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狄青,把它叫做青城。
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是商业中心,也是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它被誉为千年黄河古镇。
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国人民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庆城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城隍庙位于古城中心,建于包元年。它原是周琴刺史狄青的议事堂,所以也被称为狄青楼。
明初,由于当时青城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朝廷在此驻军,改议事厅为府署镇守。
这里成了青城驻军的总部。到了明朝后期,青城的军事战略地位已经不再重要,于是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将驻防事务搬到了其他地方。
雍正二年,青城神祠修复,因为当时在青城做生意的青城人做了很多努力。都城城隍为青城所请,供奉于明驻军,直接成为青城城隍庙。
城隍庙占地3600平方米,由山门、戏楼、廊坊、附殿、钟鼓楼、现殿、高精二线城隍伴殿、正殿等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风格多样。
高祠堂是青城现存的大型建筑群。它是青城唯一保留下来的家族祠堂,是当地高氏后人祭祖的地方。高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五十年,是明清时期独具特色的悬山建筑。高氏宗祠由山门、前堂、后堂、厢房和正殿等建筑组成。
每个角落都有一个小门,还有一个庭院,有文房四宝聚珠的意思。砖雕生动,意味深长。
青城书院创建于清道光11年,由当地绅士李开德、顾铭、张菁芳、刘世保发起,是当时兰州六大书院之一。
青城书院分为前院、中院、后院。青城画院成立后,培养了十位学者,其中国子监艺术家23人,文举23人,连笑方正8人。贡生83人,学者不计其数。
青城书院的建立是古调城文化繁荣的集中体现,使青城成为知名的文化之乡,赢得了优雅青城、仁义之乡的美誉,扩大了青城的知名度,促进了青城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加速了青城教育和经济的繁荣。
这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叫罗家大院,是庆城四大水烟作坊之一。是永顺城主人罗喜洲先生的家,建于16。庭院由三部分组成:东院、中院和西院。东院是罗家的水烟作坊,中院是罗家居住的地方,西院是罗家招待、招待顾客的地方。
整个罗家大院占地765,438+000平方米,由十六个大门相互连接。该院设计合理,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做工精致,具有山西四合院的风格。是青城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四合院之一。
青城古镇最大的视觉冲击就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四合院。除了罗家大院,青城古镇还有49个比较完整的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多为明清建筑,风格多样,布局严谨。有三进三出,五进五出,五进五出,砖雕雕刻精美,生动深刻。主要是焦武子和福禄寿。
庆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称为水烟之乡。清城人在明末清初发明了水烟。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水烟的种植、加工和销售达到顶峰。当时水烟作坊有200多家,从业人员数万人。生产的水烟主要销往北京、内蒙古、山西、上海、广东和广西。
水烟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形成了独特的水烟经济,使青城在当时以富庶闻名于岭上。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也隐藏着李闯王隐居的神秘。据清城魏湾村民保存的《李氏宗谱》记载,李自成在清朝顺治四年战败后,乔装出家,投靠清城叔父,死后葬于清城。
新乡小调又称青城小调,是青城特有的剧种。清光绪年间,由调音师张晓霞作曲。曲调优美悠扬,韵味悠长。
春节社火表演中的柴山是庆城特有的民俗活动,由狮子、猩猩、猴子组成。活动幽默又惊险。
无骨英雄也是青城春节社火表演的独特民俗活动。它由36人组成,每人持一面鼓,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充分体现了北方男人勇猛豪放的精神。
剪纸和刺绣新颖,工艺精湛,设计逼真,都体现了青城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教育的繁荣,在青城一直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各个时期,孕育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挥毫泼墨,感动画家,创作了一大批诗词楹联和书画作品,如书法家、白、罗金泉、高、李、杨菊川等。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如今的古镇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古镇的保护,建设项目的实施,文化旅游的发展,古镇将得到振兴,生态将得到恢复,文化将得到繁荣。
兰州都市圈内的青城,将成为集古镇欣赏、观光休闲、影视拍摄于一体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