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齐梁故里”:南北朝时期的两位开国皇帝都诞生于此。
南兰陵学院在哪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石在《南兰陵所探》一文中指出,位于“丹阳县东五十里”的武进县,应在今常州西北的万绥一带。清城,即万绥东南、长洲西北的清城,作为小琪郊区的祭祀场所,在方位上是有定论的。正史中,丹阳城东五十里的南兰陵(李东成)和丹阳城东二十里的东城村,绝不可能是同一个地方。由此看来,南兰陵老城区不可能位于林静乡三成巷一带。清代镇江或丹阳县的记载,与宋代长洲县春打桩的记载和明清梁武帝武进洋河湖的记载完全不同。地方志的记载一般会准确记录当地的当代历史事件,但记过去的往往不靠谱。各种地方志记载有差异时,以正史记载为准。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文初教授在《南兰陵郡与兰陵郡》一文中也指出,兰陵贵族世家萧,曾居金陵武进郡东。东晋大兴元年(318),华侨定居南兰陵郡,辖兰陵郡,取名南明,以区别于北方的兰陵郡。华侨南下兰陵县,辖兰陵县,即今常州市西北的宛绥。
上海辞书出版社资深编辑薛在《让历史说话――兰陵解析》一文中指出,中国最有影响的四部地名工具书是《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古今地名辞典》,东晋华侨建立的兰陵县治基本相同,设在常州市新北区西北的万绥。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教授认为,作为齐梁开国皇帝的和,祖籍原在山东兰陵,后其祖先(郑潇)迁至南兰陵,即武进县,也就是今天的常州市,永嘉之乱后被称为“南兰陵人”。从此,常州成了小琪和梁肖后裔移居中国南方各地的起点。据史料记载,齐梁最早迁居武进东城,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南兰陵就是武进,武进就是常州。
齐梁的皇帝都回家了哪里?常州工学院褚培成教授撰写了《南兰陵桑子故里武进王叶学院——齐梁故里研究》一文。地方志通过阅读、研究、分析大量古今文献,通过实地调查,在广泛听取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地方志和家谱学家、萧氏宗亲和知情人士意见的基础上,以正史记载为主,结合齐梁书信,通过对《中国通史》、《辞海》等典籍的解读、对古今著作的考证、诗歌和证据、寺庙祠堂碑刻或墓志铭、民间故事和传说、山川地名的由来以及对萧后人的采访,论证了万绥是萧祖居南兰陵之地。
重庆《科学》杂志主编肖中阳在《齐梁故里》一文中指出,所谓“齐梁故里”,是指齐梁皇室的原居地。在这个问题上,南舒淇?《高帝》第一段有明确描述,“中朝之乱(永嘉之乱),(何二十孙)淮阴使全字公,过江九金陵(郡)武进县东城。住在河左的都是华侨,起的是南名(只加郡,不加县),所以也是南兰陵(郡)兰陵(郡)。”他还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这样描述万绥:“晋为武进郡治。作为萧道成的诞生地,它被命名为万岁镇。富通镇得名于明末清初。1912后更名为万水镇,又名万穗。是万绥乡人民的驻地。”他认为东晋南朝武进县及其改称兰陵县是常州市的西北部,丹阳市东北部的一部分,县府是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所在地。
中国萧氏宗亲会秘书长在《萧氏家族与齐梁故里的关联》一文中也指出,齐梁故里是公、小的祖居地。实际上,它指的是江苏省常州市孟河镇万绥。它的名字改了很多次,但位置一直没变。史书上称“富通镇”,后更名为“李东成”,是富通镇的别称。后自东晋至清代,分别改为“兰陵”或“南兰陵”、“万岁”、“万水”、“万岁”。而“万岁”一直沿用至今。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张在《论武进县(今常州西北)为齐梁故里》一文中明确指出,“齐梁故里”是15位皇帝齐梁、萧氏的故里,也是他们的籍贯或出生地。“齐梁故里”一带有大、中、小三区:一大片属毗陵县、金陵县、兰陵县;中间范围是武进县和兰陵县;小区域是武进县李东成。
江苏省常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冯雪在《论齐梁故里的属地归属与争议分析》一文中,通过引用古今文献记载,考察了江苏省常州市西北的多处齐梁遗迹,并对齐梁故里争议中的几个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历史上的兰陵县是武进县,齐梁萧祖籍在“武进县东镇”,即今天江苏省常州市西北的万绥,以及齐梁
历史遗迹令人着迷。陆海明主编了《齐梁帝陵石刻的价值与成就》一文,对齐梁帝陵神道石刻的现存类型、现状、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成就进行了研究分析。他认为,齐梁陵石雕继承了汉代石雕艺术传统,吸收了北方和海外的艺术营养,拓宽了创作题材,丰富了传统技法,在造型设计和雕刻技法上达到了新的水平,实现了继汉代开唐之后的历史性转变,对唐宋以后的石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河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对齐梁时代留在家乡的遗址遗迹、齐梁时代留在家乡的各种传说故事、南兰陵萧氏家族分布、近现代萧氏宗祠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总结。
常州市武进区图书馆谢大茂在两千多年历史的万岁地名历史沿革中,用了七里井、富通、武进老城、东城、李东成、兰陵镇、南兰陵镇、Viva镇。
常州洪纪念馆馆长邵在《释萧南朝帝王墓葬之疑》一文中,对南北朝时期武进县境内形成的和墓葬10余座墓葬的身份进行了梳理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