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的历史演变

《四库全书》成书后的二百年间,许多手稿毁于战火。其中国源馆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焚毁时被焚毁,而文宗和文慧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杭州文澜阁图书馆大楼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1861倒塌,《四库全书》散落民间。之后被图书馆藏书家丁兄弟收藏、整理、复制,只保存了原书的四分之一。温岚馆在民国时期被复制了两次。1914在杭州图书馆首任馆长钱逊的支持下,徐锡麟的二哥徐及其学生自费补抄,历时七年,被称为“茅毅补抄”。1923年,时任浙江教育厅厅长的张宗祥得知许和杜甫的义举,十分感动,但他知道“修补”的工程量相当巨大,很难由少数人完成,必须由政府牵头。在他的关注下,补充抄写人员增加到100多人,费用全部由浙江人筹集。许任总校,封傅贤为监,历时两年,史称“桂海补抄”。解放初期,徐和杜伏羲的画像被悬挂在亭,以纪念他们。2008年以后,《四库全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得到了恢复。《四库全书》目前仅存三套半,其中文远馆原藏于北京故宫,后经沪宁转运台湾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套)。文岁阁本1922差点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金文馆由中国政府于1950移交给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原书的唯一保存版本。温岚馆在浙江图书馆。

1966 10中苏关系紧张时,林彪下令将温绥格的《四库全书》从沈阳秘密运往兰州,藏于戈壁滩。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书亭结合。甘肃也建了图书馆加强保护。温穗阁《四库全书》的最终归属仍有争议。提出汇编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皖籍秀才朱军提出编纂《永乐大典》的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随后他下令用“各省所收,武英堂各官所刻”的书来编纂佚书,称为《四库全书》。这样,《永乐大典》的编纂就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庞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是藏书。藏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历时七年。清廷为了表彰入册者,还制定了授书、诵经、登记姓名等办法。:“奖书”即入围500本以上者,赠送一本《古今图书集成》;阅读超过100种书籍的人将获得一本《裴云纹赋》。“题字”,即凡入书100种以上者,择一本纯正醇厚之书,乾隆皇帝题写简末以示宠信。“登记”是指在摘要中注明收藏者或图书收藏者的姓名。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藏书工作进展顺利,共收藏图书12237册,其中江苏拥有4808册,居各省之首;浙江有4600本,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如马玉、包世功、范和王等也入了许多书。

成品书

《四库全书》原版有六个来源: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皇宫藏书;赞书,即清初至乾隆按序编纂的书籍,包括历代帝王的著作;省长收藏的书籍;私人捐赠,即自动提交或应省级藏书家的要求提交的书籍;存折,即来自社会上流行的书籍;《永乐大典》是根据《永乐大典》编撰的一部佚文。司图书馆官员对上述图书提出了具体意见,应予以抄录、刻制和保存。该抄的书才算合格作品,可以抄进《四库全书》。应该刻的书,被认为是最好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要抄成《四库全书》,还要单独刻成册,广为流传。应该保留的书籍被认为是不合格的作品,不能抄入《四库全书》,只是在《四库全书》的目录中有其名字,被收录在目录中。对于应该抄刻的作品,要比较同一本书和不同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书作为底本。一本书一旦被定义为四库基础版,就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飞标和眉毛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局官员纠正错别字、写初步意见的笔记。这种注释常附在卷内,交编辑审阅。如果得到编审的认可,可以用笔触修改原文,否则不予修改。然后提交给主编进行三审。经过分析,主编可以不同意编辑的审核意见,而采纳分社负责人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提交朝廷。

复印原件

文案一开始来自推荐,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有行贿受贿等弊端,就改成了考试方式。具体方法是:需要增加文案时,先发通知,报名者报名后,当场写几行字,看字迹是否正确,择优录取。考试方式虽然优于推荐方式,但也有一些不便之处。所以最后改成了从农村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中选,试卷上写字连的那个被录用了。这样,已经选择了3826人进行抄写,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33万字,五年1.8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定为一等;抄1.65万字者,定为二等。按品级分别授予州童、州判官、县丞、主簿四个官职。如发现字体不整洁,记大过一次,罚款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奖惩分明,《四库全书》的复制工作进展顺利。每天有600人从事抄写,至少可以抄写60万字。

修订过程这是最后一个关键过程。为了保证修订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规定错字如为原创,则免录;如果原文正确,确实是转录造成的错误,每一个错误记录一次;如能找出原错误,请签名改正,每处记功一次。在每一卷之后,都列出了审校的头衔,以明确他们的职责。分校的一本书,经过复试,两次通过,由校长阅批,最后装饰赠送。分校、重校、校长各司其职,确实对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收藏《四库全书》,乾隆皇帝仿照著名的图书馆“天一阁”,在南北各建了七个亭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临摹完成,并完成了装帧。然后又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复制了第二、第三、第四本书,存放在文远馆、文水馆、文远馆、金文馆。这就是所谓的“北四亭”。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抄了三份,分别存放在江南文宗阁、文慧阁、温岚阁的藏品中。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每本《四库全书》装订36300册,6752封。七馆的书都有印章,如馆藏首朱的印章,卷尾朱的印章。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纂了《四库全书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五英店居延版丛书》等。这些书可以算是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提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全书473种,19931卷。对开本的大小和装订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抄了两本书:一本放在宫内御花园藻厅,一本放在圆明园东墙外的长春园咸味书屋。《四库全书》200卷目录是《四库全书》收录和保存的图书总目录。目录前有“例”,经史子集四部前有总序,大类前有小序。每本书下都有作者介绍、内容概述、版本源流等考证文本。由于这些考据词是由纪昀、戴震、姚鼐、邵等著名学者所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删节版。它没有列出目录书,只列出了《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每本书的摘要也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百卷,是《四库全书》官本的对应本,每本书校勘句的记载和编纂都要刻本,对修订古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五英典聚珍版系列”是用木活字印刷的。包括138种应刻在《四库全书》中的书籍。印了四种系列后,主持人金鉴认为木制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于是改为印刷出版。金简牍把木活字的印刷工艺写成了一本书《武英皇宫珍藏》,收入《四库全书》,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被译成德文和英文,流传于世界各地。《四库全书》编纂至今已有200多年。七书中,文远馆、文宗馆、文慧馆已全部消失,传世的只有文远馆、金文馆、文水馆、温岚馆。文远馆现藏台湾省,金文馆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水馆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温岚馆最初在战争中受损,但后来被复制并基本完成,现在在浙江图书馆。

《四库全书》(1773)堪称中国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集成著作。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科学、工程、农业和医学,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找到它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营养。从此,它作为国家正统和民族基础的象征,成为中国乃至东方士人梦寐以求的安身立命之标,成为后世王朝维护统治、弘扬大业的“国之瑰宝”。《四库全书》藏书3460余种,7.9万卷,3.6万卷,分为经、史、书、集四个部分。其中《经部》分为“易、术、诗、礼、春秋、孝、五经、四书、音乐、小学”等10大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史、编年史背景、专史、杂史、圣旨奏折、传记、史籍、实录、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细分”分为“儒家、军事家、法家、农民、医师、天文算法、艺术、音乐记录、杂家、书籍、小说家、佛教、道教”等14大类;《季布》分为“楚辞、别集、宗集、诗评、词、曲”等05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经典文献,皇帝“钦差督办”,从全国各地征集了3800多名学者,集中在北京十年,用工整的印刷体抄写了7本书,加上底层抄本,共计8本。世人难得一见深藏的亭子。虽经千人临摹,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用笔细致,如一人。因此,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非常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几经战乱,半数以上被毁,使这一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世界罕见的无价之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版本正式开始,以、刘、孙士毅为主编,刘为首席校官,编辑、分科校官、制造监督官共400余人。名人学士,如戴震(国学硕士),邵(历史学硕士),姚鼐和也参加了。同时招募近4000名文案,大智大学汇聚一堂,艺林翰海,盛况空前,历时10年。到1782,初步完成编制;从1793开始完成。花费巨大,这是“抗干兴”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馆成立后不久,社长们考虑到这本书涵盖了各个时代,数量会很多,就提出了经、史、书、集的分色装帧建议。全书完成后,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四种颜色进行装饰,即经典部为绿色,历史部为红色,分科为白色,收藏部为灰黑色,以备检阅。由于《四库全书总目》卷数众多,不易阅读。乾隆上谕下令编书目,书目只记载书名、卷数、年份、作者姓名,以便学者“从书目中找摘要,从摘要中得全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主编纪昀、刘等人奉乾隆皇帝之命,将图书抄录成《四库全书》,按历史子集四部逐一刊行。如有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请简单写几句。此书完成于乾隆四十六年,共二十卷。其实是《四库全书目录》的删节版。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分类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西晋荀序确立了经、史、子、纪四大分类。隋唐以后,皇家图书馆、秘书省、翰林院等重要藏书场所,均按经、史、书、集四库藏书,称为“四Ku书”。清乾隆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时定名为《四库全书》。由于《四库全书》的编纂,许多清代以前的重要典籍得以完整保存。《四库全书》共有七本,分别藏于故宫文远馆、盛京(今沈阳)行宫文水馆、北京圆明园文远馆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金文馆。这是北四阁,也叫内廷阁,只供皇族阅读。另外三个分别位于扬州的文慧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温岚阁,即浙江三阁,又称南三阁,允许读书人入阁读书。在近代中国,由于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只有三部保存完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文慧馆和文宗馆的藏品被毁。文渊阁的藏品被英法联军烧毁;《文兰阁》中的很多藏书都丢失了,但后来基本上被完整复制,但不是原著。1948年,国民党政府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省,将故宫博物院的部分珍贵藏品运往台湾省时,将《四库全书》最珍贵的藏品——文渊阁带到了台湾省,文渊阁的《四库全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清朝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13600卷。烧书总数654.38+0.5万。销毁板材总数为170,8万多块。除了焚书,清朝还系统地破坏明朝的档案。明代档案只有3000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两朝的兵部档案,还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郑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等朝代的公文。其余明代档案估计不少于10万册,已全部销毁。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清还系统地篡改了剩余的书籍和档案。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修订,可以说全国所有的书都要经过审查,这不仅不利于取缔于大清的文献,也不利于篡改以往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等文字。查获各类禁书3000余种,烧毁图书15万余册,销毁图书70余万册,与四大图书馆馆藏图书一样多。“上谕之初,齿于野史下一季。后来四库馆讨论,魏晋人说辽金元,明朝人说元。这个论点更加荒谬,一切都将被摧毁...隆庆之后,至于明朝末年,都是大臣们写的,腐朽的东西都留下来了。”明清时期,黄道周、、袁继先、钱、顾、黄宗羲、孙奇峰等人的作品都被查禁。后来稍微放宽了一些,有些人的作品,只要“改了,违反了,没必要毁了。”然而,钱、、屈大均、金宝、、王希厚和尹家全的作品被严厉禁止。有“乾隆年间毁书近三千种,六七万余卷,种类之多,与四库藏书量相差无几”。吴晗曰:“清人编《四库全书》,古籍亡矣!”文字狱如此彻底,以至于吴三桂的一篇《反清运动》的文章,一本《扬州十日》,一本《嘉定屠场略》在中国湮灭了200多年,又用了200多年才从日本找出来!

《四库全书》收藏的许多古籍被篡改,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四库全书》的编纂者极力摒弃和破坏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篡改不得不收录的名著。比如岳飞名句《满江红》“饥猪肉,笑匈奴血”。“葫芦”和“匈奴”在清朝是禁忌。所以《四库全书》的图书管理员把它改成了“饥食而食肉,笑而谈溢血。”张孝祥的代表作《六国之歌:望长怀断臂》中描述北方孔子故里为晋人所占:“论庙堂,弦歌之地也腥。”禁忌“腥味”改为“萎凋”。陈亮《水调歌头不见久》云:“尧都,舜地,禹封。中间应该有一个半可耻的大臣。”“羞臣荣”犯了忌讳,改为“持雕弓”。更可笑的是,辛弃疾《千古奇遇·河山》中的“夕阳草树,寻常巷,人道送奴住”被改成了“人道宋竹仁曾住”。“送奴”是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的谥号。皇帝被人用外号称呼,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图书管理员觉得不舒服,就改了。

再如宋代的《契丹官仪》,记载辽国见闻:“胡人之官,兼领中等职校者,皆穿,谓之契丹官。汤米,字载臣,称北蜀秘,北丞相。领导燕中职工作的叫汉官,虽然胡人也是汉服。统治者是南方的宰相,南方的秘书。”四库本改为:“契丹负责中等职业事务的官员,称为契丹官。汤米,字载臣,称北蜀秘,北丞相。带领颜到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人叫汉官,虽然中国人也是汉服。统治者是南方的宰相,南方的秘书。”去掉“胡夫”和“任虎”。

学者鲁迅在批判明清民国文人时说过:

“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乾隆两朝中民作品的手段,就够惊心动魄了。且不说彻底销毁、抽毁、剜除,最阴险的就是删古籍内容。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被很多人誉为一代盛世,但他们不仅搞乱了古籍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它不仅藏在皇宫里,而且被授予了强烈的文风,让全世界的学者读了它,绝不会觉得中国的作者中有一些很有骨气的人...清代有考据学者曾说,“明人好刻古书,古书已死”,是因为他们改错了。我以为在此之后,清人编《四库全书》,古籍消亡,是因为弄乱了旧体,删了原文;今人(民国)点古书而死,因乱点而亡,佛头蒙粪:此乃古书除火、水、兵之外三大恶。”

“自嘉庆道光以来,珍视宋元版本的风气渐盛,乾隆皇帝的‘圣虑’并未实现。一些宋元版本的书籍出版,使当时的阴谋暴露无遗。最开始启发我的是《林朗密室系列》中的两篇毛婷客家话,一篇是校宋版,一篇是四库版,都是书,但两篇往往不一样,而且一定是关于《华夷》的。这肯定是四库本删了;我在连赢·宋本的书里看到过,但我自己没有。买的太贵了,举不出例子。但是有更简单的方法。新出版的《四大系列续集》自然是一本新的古旧书籍,但其中收录了中国清朝暗杀的档案。例如,宋的《容斋随笔》到《吴彼》都是用宋影和活字印刷的。根据张元济的附言,其中三幅是清代刻本中所没有的。删除的文章内容是什么?为了爱惜纸墨,我在这里只记录了《容斋三事》第三卷中的一本书《北地囚民之苦》——元、魏破江陵,囚民皆奴,不分地位,盖北关自然也。自靖康以来,那些被困在的人,帝子的王子和孙子,官宦之家,都不做奴婢。每人一月撑五斗稗子,使自己变成米,一斗得八升作粮;五岁那年,我被捕,扮作邱。另外,没钱进。男人抓不住,就一年四季裸奔。鲁还是服丧,这会让你坚持住的。虽然你被火加热了,但你还是会出去捡柴火,坐在火边,过几天皮肤就会脱落,死去。不过我喜欢有技能的,比如医务工作者,绣工。平时我就一组一组地坐在地上,用落选的座位或者芦苇做内衬。遇到客人就摆酒席,能吸引人的就玩技巧,客人就散了。我还是会无所事事地坐着绣花:让它生,让它死,就像它是泥土一样。.....“《四库全书》实际上是“四不全”的残次品甚至废品。什么是“四不全”?因为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数量惊人的书被烧、被删、被篡改、被错,而这一切都是故意的。

首先,燃烧

《四库全书》有3461种图书,7.9万册,近7.7亿字。在编禁烧图书3000余种(估计禁书6766册、93556册),禁书数量超过总收入。这还不算当时圣旨在民间造成的恐怖气氛,以及民间偷偷焚烧的书籍。恐怕总共要销毁一万多本书。这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灾难。

第二,修剪

仅举几个例子,据黄裳先生考证,乾隆四十一年的圣旨:书中如有只需删字,不必废全书;乾隆四十四年,禁网已注意到地方志;乾隆四十五年后,他的注意力扩展到野史诗、戏本、小说等通俗文学领域;到乾隆五十年后,在《明末大事记》中由“吴三桂杀李自成”改为“清军杀李自成”。

第三,篡改

鲁迅先生曾说:“清人篡夺《四库全书》,古籍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弄乱了旧体,删了原文。”(《病后杂谈》)不仅明朝与清朝统治者利益息息相关的作品被大力清除,宋朝也是如此。比如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改成了“饿着吃肉,笑着喝匈奴的血”,因为“路虎”和“匈奴”在清朝是禁忌。最可笑的是辛弃疾的《永远的幸福》:“夕阳下的草树,平凡的弄堂,人性送奴过日子”,被改成了“人性宋珠曾活过”。“送奴”原是南宋武帝的谥号,与“胡”、“戎”、“夷”、“虏”等禁忌无关,但奴才们怕暴政,怕嚣张,所以“自觉”保险起见,应该知道“狗总是跑在前面”。

第四,错误和失误

戊戌变法期间支持新法的陕西学者李月瑞在他的笔记《翟逸笔谈》中提到了五营店本《二十四史》。“读《五英寺二十四史》时,唯校勘史、汉、国志无罪而细,晋书不及,错字不可枚举。”是四库图书馆掌柜的疏忽吗?不是的,这是四库官、内府官、宦官为了讨好皇帝而表演的哑剧——故意留下一些容易看出来的错误,等着喜欢校书的甘龙来批改,然后斥责官员“不学无术”,从而“乐此不疲”,觉得自己的学识也在“天下第一,一时自由学者”的四库官之上。“不过,虽然我喜欢校对书籍,但偶尔也会看。刚开始我没有逐字校对,看了很久很累。每份样稿都是看都不看就提交,需要用大毛笔大本子修改,照原样打印出来。店员虽知其错,不敢改日志。”

从上面可以看出,破坏,删除,修改,包括留下的大量错误,都是故意的。究其原因,还得分析乾隆编辑《四库全书》的真实意图。在费正清的巨著《美国与中国》中,他明确指出了清统治者编纂《四库全书》的真实意图:“通过这个庞大的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文本盘点(文学上的“宗教审判”),其目的之一就是禁止一切批判外国统治者的著作。编辑们在搜寻善本和全文编入这个大图书馆时,也可以找出所有应该禁止或销毁的异端著作。正如L.C .古德里奇所论证的,这是最大的意识形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