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知识
1986年5月3日下午3点,一架编号为“B-198”的台湾省“中华航空”波音747货机突然偏离航线向北飞行,后来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船长王希爵要求在中国大陆定居,另外两个机械师在同一个公司。事发当天,中国民航致电台湾省“中华航空”,要求其尽快派人来北京,商讨飞机、货物及其他机组人员的处理事宜。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台湾省当局立即陷入了两难境地。根据“三不”政策,我们不能同CCP谈判,但不谈判也不能解决问题。权衡利弊后,为避免给人以国共谈判的印象,蒋经国最终决定委托国泰航空公司驻港全权代表华航与中国民航谈判,在坚持“三不”政策的前提下解决人机交接问题。蒋经国还指示华航按照国际惯例解决善后事宜。这一不恰当、不必要的决定自然遭到祖国大陆的反对。祖国大陆认为,这纯属两家航空公司的商业谈判,不涉及政治问题。既然是交接,就应该由双方直接负责地处理,保证飞机和另外两名希望返回台湾省的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台湾省。中国民航再次致电“中华航空”催促其尽快回复,并建议如果台湾省认为不方便去北京,也可以在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协商。
经过两个星期的谈判,从5月1986到5月17-20,“华航”和华航各派三名代表在香港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历史性谈判,就货机、机组和货物的交接达成了协议,并签署了《两家航空公司会谈纪要》。
2.“金门会谈”80年代末,由于台湾省当局拒绝两岸“三通”,奉行单向开放政策,限制了大陆民众与台湾省的正常往来,大陆居民在沿海地区私自赴台。台湾省军警对私自越境进入台湾的大陆民众采取不人道的强制“乘船遣返”,导致大陆同胞在遣返过程中发生数起人身伤亡事件。1990年7月和8月期间,发生了两起悲剧,分别是25人集体被钉在船舱窒息而死,21人因为被遣返的船被台湾军舰撞上落水身亡。台湾省军警的野蛮行径遭到两岸民众的一致谴责。
1990年8月,为避免死伤悲剧重演,切实解决私客遣返问题,中国红十字会向台湾省红十字组织建议,两岸签订遣返作业协议,将私客遣返纳入标准程序,使遣返作业在两岸红十字组织见证下进行。台湾省当局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迅速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建议作出积极回应。考虑到协议的签署需要实地考察遣返路线,同时为了照顾台湾省的保密要求,双方决定将谈判地点定在金门岛,那里还是国民党的“战场”,尚未解除戒严。
1990 9月1日上午,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韩长林等4人从厦门杜东码头出发,直驶金门。在下榻的仁爱新庄,韩长林与台湾省红十字会秘书长陈就两岸红十字会组织参与见证主管机关实施海上遣返事宜进行了协商,并于6月5438+02日签署协议。双方本着切实解决问题、避免目前仍难以解决的两岸政治分歧的务实精神,对证人遣返的原则、对象和遣返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3.第一次王会谈
新华社1993年4月27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省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顾主持了会谈。这是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最高领导人首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是在1992年海峡两岸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基础上举行的。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会与台湾省SEF在港就如何在两岸商务谈判中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进行了商谈。经过香港会谈和两会通信协商,双方达成了各自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口头共识(后称“九二共识”)。SEF说:"虽然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海协会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争取国家统一。但是,在两岸商务会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
“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磋商,并签署了四项协议,受到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络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核查协议》、《两岸挂号信查询与赔偿协议》。在“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中,“双方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惠互利”,并确定了两会业务协商的议题。双方同意继续就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权益及相关问题、两岸商务人员互访以及加强能源和资源的开发与交流进行讨论。双方还同意积极促进青年交流、两岸新闻交流和科技交流。《海协会与SEF联系会谈制度协议》就海协会与SEF领导人在各个级别的定期会谈和机制达成了一致。另外两项协议由两个协会付诸实施。
“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谈判进程,促进了两岸交流的蓬勃发展。然而,这一辉煌局面后来被台湾省当局* * *李登辉破坏了。65438至0995年,李登辉利用私人访美分裂中国,毒化两岸关系,两会商谈被迫停止。
4.第二次王家会谈:
从65438到0998,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气氛有所缓和。公元5438年6月+10月,顾率领代表团访问上海和北京。汪道涵和顾在上海重逢。“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双方达成了继续政治经济对话、汪道涵总统邀请访问台湾省等四项共识。
5.连战访问大陆:
2005年5月3日,国民党主席、台湾省前行政院院长连战和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结束了为期八天的南京、北京、Xi、上海访问,返回台湾省。临行前,连战先生在上海浦东机场的告别演说中说,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随着连战先生的声音,台湾海峡两岸掀起了和解的春潮。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很可能因为这股大潮而翻开新的一页。
台湾省问题:“外力”的存在总是让水越搅越多。
台湾省海峡两岸的划分和分割,是56年前国共内战的结果,也是当时世界冷战格局的产物。在今年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伟大时刻,10月的《开罗宣言》1943 165438和8月的《波茨坦公告》1945作为国际法律文件,已经庄严宣告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政府享有对台湾省主权的神圣地位。美国乔治敦大学法学院院长沃尔曼教授曾专门撰文指出,台湾省作为中国一部分的主权如此明确,根本不需要制定任何专门的国际法文件来确认。
但冷战把台湾省变成了美国遏制所谓“中共扩张”的前哨,也使台湾省问题与美国在东亚的地缘战略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湾浅浅的海水,带来了无数的乡愁。
冷战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结束,中国在台湾省岛内的改革开放和政治民主化本应创造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性机遇。然而,由于李登辉和其他台独势力,两岸关系正悲剧性地日益紧张。1999年9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企图利用大国政治中利益竞争的复杂性和陌生性,“挟洋自重”,竭力走一条背叛祖国、实现台独的分裂路线。
2000年,台湾省政党更迭,带有鲜明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各种台独势力更加猖獗。泛绿阵营为了争取选票,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大肆煽动“台湾省意识”对抗和瓦解“中国认同”,疯狂鼓吹和叫嚣台湾省以“撕裂族群”的方式“走自己的路”。2004年3月20日的台湾省大选,将这种人为的“蓝绿对立”和“中国与台湾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陈水扁在2004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重申了“四不”,但台独势力长期争取的“共票、制宪、正名”的可能性仍在提高,“去中国化”的行动也在台湾省岛内发展。
面对两岸局势的阴霾,中国大陆于2005年3月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总统提出了“四点主张”,向台湾省当局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台独的决心和愿意对话的善意。
两岸局势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路走来,可谓风雨飘摇,经历了数次危机。究其原因,一是台独势力竭力利用各种国际因素对抗中国大陆的主权要求,坚持走台独冒险道路;第二,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台湾省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大国角逐的隐形“战场”。台湾省当局也频频出招,动用自己的"民主牌"、"民意牌"、"经贸牌",企图达到台独的目的;即使不能实现真正的台独,也要在法律、文化、观念等领域与中国“划清界限”。台独势力背后各种“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一直是两岸关系动荡最深刻的根源之一。
中国政府一再郑重声明,台湾省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然而,国际关系中力量对比的微妙现实和大国政治中利己至上的权力本质,使得台湾省问题在客观上难以完全厘清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使得台湾省问题总是随着东亚政治的变化而起伏不定。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连战先生这次率团访问大陆,不仅与胡锦涛总书记进行了直接对话,还建立了两岸党对党的沟通协商机制。最重要的是,59年后两党的握手,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两岸中国人有决心、有能力自主解决两岸分歧和冲突;建立两岸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新框架,不仅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两岸政治家可以共同创造的美好未来。
随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5月5日访问大陆,以及目前正在讨论中的台湾省新党主席郁慕明,两岸政治人物直接对话的新现实已经出现。虽然陈水扁的台湾省“政府”短期内不会实质性跟进,从而借助连先生出访的东风,彻底打开两岸当局对话的大门,“青山遮不住,终究要向东流”。
当然,对于连战此行能否带来台湾省岛内政治生态的改变,对民进党政府的触动有多大,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然而,台湾省岛内真正以人民幸福和中国人民创造民族复兴为重的各种政治势力,实际上已经无法逃脱两岸政治对话的大潮。正如连战先生4月29日在北大演讲时提到的,他的出访是顺应“民意趋势”和“历史潮流”的双重结果。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取得的广泛成果,是两岸关系从90年代到现在15没有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是开启未来两岸发展新的历史进程的“钥匙”,是几个月前国际社会难以预料的伟大愿景。
对于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而言,连战先生的访问是打破台海僵局、改变两岸关系长期紧张局面的重要时刻。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符合东亚人民的利益,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合作。两岸政治对话进程的启动,将开始扭转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省政治发展不利于中国大陆的消极趋势,为两岸在台湾省问题上的沟通与对话增添前所未有的积极因素。在这一历史时刻,在东亚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台湾省问题罕见地开始呈现出向“中国大陆”倾斜的建设性趋势。这无疑将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并使中国政府有更多的主动权与其他国家讨论共同关心的台湾省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阻碍中国崛起的各种国际势力来说,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已逐渐开始走出台海问题上的困境,建立在广泛的经贸联系、军事信任措施和更深入的社会互动基础上的“密切”联系,无疑会挫伤他们加强与台湾省军事和战略联系的政治意愿,使那些想在台湾省问题上做文章以防范所谓“中国威胁”的势力清醒过来。虽然不是现在,而且很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历史终将证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抗导致的“外部势力”干预台湾事务的过程,以及后冷战时代台独势力的自重,将从连战先生的访问开始逐渐进入“衰退期”。
这一次,中国政府抓住历史机遇,与中国国民党开创了两岸政党交流的新选择,沉重打击了台独势力,扩大了岛内维持现状和稳定的主流民意,为防止台海局势失控、逐步消除台海局势长期紧张的地区热点问题提供了最坚实可靠的路径。在以和平、稳定、发展为主题的两岸关系务实发展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台湾省问题的“降温”将给东亚区域合作带来新的活力,也可能逐步推动东亚多边安全合作体系的建立。
6.胡晓慧
4月12日,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行的博鳌论坛,实现了“胡晓慧”。虽然萧万长是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参加,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台湾省新当选的“副副总统”。因此,胡锦涛总书记与萧万长的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重要标志。
在会见萧万长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四个继续”,即“新形势下,继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进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商,继续关心台湾省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护台湾省同胞合法权益,继续推动重启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说:“只有开放的政策,务实的态度,稳健的步伐,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开创两岸关系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萧万长‘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是才真旺姆·九的准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主张。
半个月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应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已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主张。
可以说,在新形势下,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已经成为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7.吴伯雄访问大陆:
2008年5月27日至30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中国国民党访问团访问大陆。吴伯雄参观了中山陵,题词“天下为公,人民为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与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胡锦涛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他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继续遵循并认真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为推动两岸关系取得实际进展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增强台湾省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胡锦涛高度肯定了吴伯雄为推动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和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高度肯定了国民党坚持“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指引的两岸关系发展方向。胡锦涛指出,事实证明,国民党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积极发展两岸关系的立场和主张,得到了台湾省大多数民众的肯定。
8.第二陈
第二届“陈”于2008年6月+2008年6月在台北举行。尽管有抗议,但达成了包括基本实现“三通”在内的六项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