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文化

总结

公安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不仅有距今5000多年历史的“纪明城”遗址史前文明,还有反映我国人民抗洪斗争的荆江分洪工程独特的现代水利文化。既有提倡“表现自己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文学理念的三元文化,也有以苦读《三字经》收录的撒奇英而闻名的车胤文化。有刘北城、吕、鲁迅湖、孙夫人城等三国文化,有南坪文庙等反映大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也有公安人自己培育的“公安击鼓”、“公安道情”等民俗文化。不仅诞生了公安三元、智者大师车胤、宋代状元张静等历史文化名人,还走出了现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王竹溪、中科院院士张启发、举重世界冠军田原、著名词人王平久等。其中,纪明城遗址、荆江分洪南北门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墓、南屏文庙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头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公安朔古”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公安县“湖北省文化先进县”的地位。

公安击鼓说

贡鼓,又称贡鼓子,是一种以说唱为主,以鼓声讲故事,唢呐伴奏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流行于湖北省公安县及其周边地区。2006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公安鼓历史悠久。从文学形式上看,它与唐代的变文是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类说唱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宋代,说唱艺术非常流行,出现了许多说唱形式。鼓词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形式和特点与公安说谷的特点一脉相承。到现在,公安说鼓还保留着鼓词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说话、唱歌、打鼓等,公安说鼓的名称也是由鼓词逐渐演变而来的。宋以后,鼓词几经变化。元明时期,“花刺”逐渐发展成为明末清初的公安鼓声。这一时期,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被民间艺人带入公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这些民间艺人为了满足公安观众的需求,在表演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营养,并结合警用地域和方言的特点,最终演变为警用鼓,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公安县志》(清代同治)卷四《民政志与风俗》载:“播种,先开花后立即耕种...有两个人,吹着喇叭,敲着鼓,争着唱村歌。”可见,清代同治年间,警方称鼓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具体演变和形成年代尚在进一步考证中。

公安大鼓的演唱基本上是一两个人打鼓讲故事,有乐队伴奏。人们通常用“讲鼓讲故事,主要是讲,中间唱,唢呐呜呜,大惊小怪,打鼓讲故事。”这六句话概括了鼓的基本特征。说,就是适度夸大当地方言的声调,有起伏,有韵味,有节奏。唱歌一般是夹在每个小段落的结尾。往往在一段有节奏的讲话后,以两行唱腔结束,然后用唢呐再奏一遍下一句的旋律,再开始下一段。公安话鼓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演唱曲调可分为主腔、花腔、哀腔三类,可根据不同情绪选择。有的很幽默,有的很喜欢说话唱歌,有的很委婉。警用方言的声调结合独特的音乐,形成了警用鼓声的独特风格。公安话鼓是公安领域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配以鼓、唢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表现力,这在我国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中是不多见的,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民俗价值和音乐研究价值。保护、收集、整理和研究警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见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价值。公安道情,2010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道教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属于道教声腔艺术,起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中唱的韵。宋代以后,它吸收了警句和曲牌,演变成一种在民间布道中唱的新韵文,也称为道教歌曲。配以渔鼓和简易木板,是布道者宣传教义、筹钱布施的工具,后来被一些民间艺人研究后带到民间。明代洪琨编纂的《清平山塘方言》一书《张子房慕道记》中写道:“忽见打鱼鼓,唱道情,鹤舞,野鹿捧花,来迎我。”道教情怀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被民间艺人带入公安。这些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了满足公安观众的需求,在表演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营养,并结合公安地域和方言的特点,最终演变为公安道教,并迅速在公安群众中流传,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公安道教是公安领域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已传承千年。公安道教以唱功为主,说唱交替。说话和唱歌有严格的区别。不要唱你说的,也不要说你唱的。警察方言因其音乐性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而独具魅力,幽默风趣。

公安道情的歌词里有七句和交叉句。七句一般是一段中的四句。一句话七个字以上,唱歌的时候要用“抓字”来解决。歌词讲究押韵。有十三韵,十三半韵,十四半韵。公安道情唱腔大多是四句一段,一起倒。发声节奏清晰流畅,多为一边倒,有时会出现一字板和两眼板。公安道情歌谣有两种。一类是平腔,是常见的曲牌,包括【流板】、【平腔】、【栈条款】、【吞吐腔】;一类是悲腔,包括【悲腔】、【哭腔】、【交调】。

公安道情的传统演唱形式是没有管弦乐伴奏的单个表演者,用简易板、渔鼓、铃三种乐器作为伴奏乐器。表演时,左肘握住渔鼓筒,握住简易板,同时将铃挂在简易板的负板上,用食指和中指握住;右手拇指和食指握着一根竹签,其他三指并拢。玩的时候左手晃动手腕,让简单的板子上下击打;右手拿着竹竿敲钟,并拢的三根手指敲着渔鼓发出声音为歌声伴奏。后期,一些道教艺人还借鉴了评书的表演手法,在表演中使用醒木,增强表现力。三元传说于2013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元传奇》是关于明末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代表人物“公安三元”的传奇故事。它是历代人民根据“三元”的生平故事演绎、创造和口头流传下来的,在湖北省公安县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三元”是指袁宏道(1568 ~ 1610),本名阆中,本名师公。与兄元宗道(1560 ~ 1600),字伯修,号石浦;小修小补出名的弟弟袁中道(1570 ~ 1623)叫三元,公安县城西30公里的孟茜镇人。他们深受李贽等人思想的影响,追求个体自由,反对伪道对人性的束缚。在文学主张上,“公安三元”是“公安派”的代表。他们强烈反对复古和模仿古代,主张独立表达自己的精神,不拘一格地尊重民歌,高度欣赏通俗文学,突破士大夫只尊重传统文体的偏见。创作中写了大量见多识广、新颖独特的杂文,进一步解放了文体。

三原传说内容丰富。目前已收集整理出20多个故事,包括《智埋凤凰山》、《桂花台的由来》、《神仙托命》、《袁家双楼子的由来》等三元神奇起源的解读,以及《应对泥湖》、《帮扶长工》、《周采诗派对联》等。语言简洁细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感人,想象奇特浪漫,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像一面三棱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三原人生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如他的出身、治学、修身、励志、做官、尽孝、交友,把关于三原的传说附着在人民的爱恨情仇和美好祝愿上。是我们研究晚明相关历史事件、古代文学思想和理论、当时新文学派别——公安派的建立和发展、公安等地的民风民俗的重要线索和资料。它具有历史和文学价值,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公安县毛家岗镇是大思想家、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圣地。

智者大师(公元538-598年),姓陈,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金元帝迁扬州,陈家迁荆州,漂泊长江二百年。智者之父出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全家逃到荆州华容(今荆州市公安县),一个叫毛遂里(今公安县毛家港镇)的荒湖。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智者生于,俗名陈德安。

陈在毛遂一直住到十八岁。先是在父亲的安排下到私塾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在母亲的影响下,我接触到了佛经。十八岁时,他到象州国源寺学佛,法名智一。二十岁时,我去衡州大仙山学习了三年佛教经典,并开始研究儒释道。二十三岁到河南光州大苏山拜慧思大师为师修法,顿悟。他30岁离开金陵,在瓦罐寺住了八年。三十八岁入天台山隐居。十年间,农禅结合,设庙教化,在华顶驱魔,在石峰放生,在尤溪讲学,定居天台。四十八岁被召出金陵,五十四岁赴扬州受晋王杨光祝圣,被封为“智者”。智者五十五岁得去荆襄,五十六岁得去荆州当阳,答恩情,建玉泉寺,讲摩诃。58岁时,被晋王请到扬州。59岁春天重返天台。次年冬,60岁,到山西王昭,到新昌石像,坐地出入。

智者大师的传说内容非常丰富。《明师传》目前已收集整理出30多个故事,有《避乱堕靖州》、《生于李》、《总结佛缘》等明师出生地的佐证,也有《大仙山读经》、《千里拜师》、《大苏山悟道》、《瓦罐寺传法》等。总之,按照智者大师的人生轨迹排列的30个智者大师传说,从出生、读书、学佛、交友、孝道、生活、苦修、创立教派等各个方面,全面、立体地反映了智者大师人生链条中的重要节点,寄托了民众的美好愿望。《明师传奇》具有历史和文学价值,如研究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融合,研究佛教的哲学思想,研究援佛入儒创造讲心术、讲心术等。由于明师创立的天台宗影响了全世界的佛教,明师传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车胤·囊英努力学习。

车胤,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县)人。他的祖父车俊是三国时期吴栋的知府。由于饥荒,他要求救济人民,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从那以后,车胤的家庭一贫如洗。车胤决心努力学习,涉猎广泛的知识。太守王曾对其父车舆说:“这个儿子应该是一个大学者,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因为家里穷,晚上看书没有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坐在院子里默念,看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像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烁。他的心不禁亮了起来。他立刻抓了一些萤火虫,放在丝绸做的口袋里,荧光就出来了。车胤借着萤火虫微弱的光,日夜努力学习。在父亲的教导下,车胤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做过吴兴的知府、辅国的将军、商务部的官员。唐代、、都曾在荧光照片上题赋,都是谈的。

公安花卡

“警花卡”,公安卡的一种,也叫“十七”。她还有其他外号,比如花叶、柳叶、柳画师,但“十七”这个名字可能是外人最费解的名字。因为花牌是以“胡”(音)计算的,就像计分一样,至少要用十七个“胡”才能出牌,所以俗称“十七”。花牌,最初由刘创制,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60-1820)公安金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棋牌游戏。这种卡牌艺术以其奇特的书写符号和新颖的玩法吸引了许多志趣相投的人,所以两百年来人们一直对花牌感兴趣。

花牌较长,一般长9cm,宽2.2cm,厚约0.2mm。传统的花牌是用硬纸和清漆涂上去的,***110。从上,大,人,能,知,礼,孔,已,己,文化,三,千,八,九,子,二,四,五,六等。,有22个字,每个字有五张牌。其中B、III、V、VII、IX * * *四个字为“精”,各有两朵花,三个素字。商、大、任、可、直、利、三、五、七等九个字为红色,其余十三个字为黑色。这个词的大意是“古代的大人,孔丘只是一个人;他召集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八九傲生知周公之礼。”其中“乙”表示“一”,“己”表示“已”。

花牌的产生和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已经形成并具备了完整的发戏和娱戏规则。集教育、启蒙、娱乐于一体,集书法、绘画、识字于一炉。110牌虽小,但张张蕴含玄机。朴实的古训催人奋进,古朴苍劲的书法赏心悦目,精美的画作令人叹为观止。每幅画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用华派简洁的文字向人们传达了“孔乙己,千”的精髓,进而将古人的教育理念溶于华派,使教育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