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该如何改变?
1.激发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浓厚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容易激发,但很难保持稳定。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青年学生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学中可以采用生动的叙事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课件再现等方式展示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让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历史哲学和规律在感人的故事中得到体现。
2.问题引导阅读。学生不爱看历史课本,不会分析总结。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选择典型内容来阐述重要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思考。
3.巧设问题。作者在讲授Xi安事件时,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逮捕蒋介石后,应该怎么办?是杀、关还是放?”学生对此类问题非常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立即展开激烈的辩论,最终统一了认识,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平解决Xi事件的重大意义,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敏捷度,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渴望,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
4.垂直和水平连接。为了使学生打开思维,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把握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在教学中要注意纵横联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一个国家的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一种是以问题为线索的横向联系,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国家之间的类似问题或相似问题。
5.比较异同。心理学研究启示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考的基础。
期刊文章的分类查询在期刊库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比较相互联系的历史现象,确定它们的异同,让学生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
6.小组合作学习。生本课堂强调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合作伙伴形式,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课堂自始至终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小组合作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弥补师生沟通的缺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讨论,达到活跃思维、拓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的效果。
二,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的作用
1.避免居高临下,营造民主课堂。当代中学生参与意识强,不盲目轻信,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居高临下的态度,只有我是对的,只有书是对的,让学生反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虽然学生受到了教育,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互动,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观点甚至错误的观点。这种民主氛围有利于学生轻松上课,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切忌空洞说教。老师空洞不切实际的说教,味道像嚼蜡,毫无生气。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去寻找信息,进行总结。老师提问,学生会找到几个到十几个材料,甚至是老师找不到的材料。学生在分析总结的时候,视野和思维都得到了拓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历史课也不再抽象。
3.避免“一言堂”。在“你说我听”的被动教学中,老师口干舌燥,学生反应迟钝,历史课变得毫无吸引力。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会产生新问题、新发现、新思想。在“我要学”的带动下,学生可以在课堂的民主氛围中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互动讨论中增长见识,会逐渐形成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分类的网络体系,从而更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思维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现了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模式。我们历史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更新知识,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那么,老师就会教得轻松,学生就会学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