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建立“神邑”,秦汉时建立“神县”,南北朝时建立“娄烦”。颍上县得名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就诞生在这里。记载其思想的学术经典《管子》,博大精深,永垂不朽,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一代之功,后世之光”,一代名人如学界泰斗常、两院院士戴厚英、、等。生于当代。淮河水和何英柳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足迹。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整个淮河流域独树一帜。颍上古画花灯,被誉为“东方芭蕾”,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鲍寺,青砖灰瓦,典雅清幽,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管鲍故事;具有苏式园林风格的友家花园,“是人造的,是开天辟地的。”改革开放以来,颍上人创造的小张庄、八里河两个生态环保“世界500强”享誉全球,这是一个奇迹。享有绿洲仙境美誉的小张庄,是中国生态环保和观光农业第一。八里河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沟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不是江南,是江南八里河南湖公园,景点壮观,风景如画。地沟景区集自然生态、城市园林、佛教圣地于一体,让人流连忘返。2005年,颍上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颍上正成为中原地区迅速崛起的旅游胜地。抓住合福高速通车的契机,在全市率先开通“景区直通车”。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水乡旅游成为新亮点。交通顺畅。地处腹地开阔的黄淮平原,具有南呼北应、东西贯通的地理优势。福(阳)淮(南)铁路贯穿全境,与大京九、津沪线相连,是华东地区第二大通道。县城距京九铁路牛墅阜阳站、阜阳机场不到60公里。合(肥)淮(南)阜(阳)、阜(阳)柳(安)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淮北至安庆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东起京沪高速公路,西至京珠高速公路。国道105与省道102、224、328在国内交汇。全县所有乡镇都通了油路和公路。淮河、颍上穿颍上200多公里,通向大海。何英颍上船闸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内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路三位一体,四通八达。并建成了光纤传输、数字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县的现代化通信网络。
颍上正在蓄势待发,迅速崛起。今天的颍上,充满了生机、活力和希望,展示着它的辉煌、神奇和辉煌。天时、地利、人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重要战略机遇期。县委、县政府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位一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抓住新机遇,寻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依托煤炭、农产品等资源优势,着力实施产业突破。园区经济势头良好,工业园区已实现8平方公里“五通一平”。温州工业园区发展框架初步形成,县域循环经济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
应城的建设日新月异。修订了颍上县2008-2030年城市规划,明确了城市定位,建设具有皖北特色的滨水园林城市、关中文化城市、新能源城市、文明宜居城市、平原旅游城市。到2010,县城人口接近20万,达到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达到2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累计投资3.58亿元。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铺设管网29.7公里,新城区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城北生态保护和城市绿化建设荣获“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2008年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2亿元,重点支持中心镇和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面貌。新建房屋35万平方米,新建水泥路面32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4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654.38+0.26万平方米。城市设施逐步完善,功能不断增强,面貌明显改善。地沟镇被命名为“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国家园林镇”,地沟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八里河镇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
"总有一天,我会乘着长风,冲破巨浪,扬起浑浊的风帆,在深深的大海上架起桥梁"。拥有天然宝藏和钟灵郁秀的颍上,已进入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勤劳勇敢创新的颍上人愿与四面八方的有识之士携手共进,大展宏图,共创辉煌。颍上已成为各方瞩目的投资热土,客商众多,商机无限。一个和谐的新颍上正在江淮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