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什么是“革命样板”剧?b .老舍的《茶馆》有哪些思想艺术成就?c .什么是“第四剧本”?

A.“文革”期间,“样板戏”的创作被描述为脱离“旧文艺”的产物,强调其在开创文艺新时代中的意义..但实际上,这些作品与被激进派批判的文艺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从题材来源和艺术经验来看,除了少数(如《海港》)之外,大部分剧在纳入“样板戏”的制作过程时,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样板戏”是对现有剧目的修改或移植。《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沙家浜》是从沪剧移植过来的。《智取威虎山》改编自小说《林元》;在此之前,这本当时很畅销的小说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等艺术风格。电影《红色女兵》(1960)获得了很高的口碑。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白毛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中国新歌剧的典范。此外,《杜甫山》改编自60年代初上演的同名话剧(王淑媛编剧),而电影《平原游击队》作为《平原炮火》的蓝本,完成于1955。“样板戏”的策划人虽然明白“抓创作”的重要性,但也明白“京剧要在短时间内直接创作出剧本还是很难的”(注:江青《谈京剧革命》,红旗,第6期,1967。),因此,“移植”(借助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成果)成为创造“模型”的最主要方式。至于参与《样板戏》创作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家、舞蹈家、舞台美术家,都是在这一领域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杰出人士(注:前后参与《样板戏》创作和演出的著名艺术家有:编剧翁欧鸿、汪曾祺,导演阿甲、钢琴家。京剧演员、李、、、、、、高玉倩、童香玲、李明生、李丽芳、谭元寿、钱浩良(郝亮),作曲家余慧勇,芭蕾舞演员白淑香、薛景华、刘庆堂,钢琴家尹成忠等。拍摄“样板戏”时,聚集了谢铁力、、、钱江、石等一批著名的导演、摄影家和艺术家。)。他们所拥有的艺术经验使得“模型”的创作与艺术传统密切相关。在“样板戏”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拒绝吸收和运用传统艺术,京剧、芭蕾、交响乐被选为文学革命的突破点。按照江青的解释,这些艺术部门是封建资本主义文艺的“顽固堡垒”,攻克了这些堡垒,就意味着其他领域的“革命”是完全可能的。但很可能是京剧积累的成熟艺术经验和与观众建立的联系,让“榜样”的创作不至于空洞,也增强了“大众”认同的可能性。在创作和排练过程中,江青等人会让文革中被“打倒”的老艺术家为样板戏演员示范,还会拿出已申报“封、资、修”的作品进行学习,以提高无产阶级文艺“模范”的素质。(注: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剧的排演过程中,江青要人们把已经被宣布为“反动权威”的京剧演员张诗琳从天津“拉”到北京,给剧组表演如何慢走,以提高李昱和演员被处罚后动作的“艺术美”。在拍摄“样板戏”时,也多次放映《漏网之鱼》、《鸽子》等西方影片,以提高参与拍摄的艺术家的“胆识”和对技巧的学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天鹅湖》在艺术结构和编舞上的联系更加明显。所以“文革”期间,激进派强调“样板戏”与过去文艺(包括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决裂,其中就包含了战略上的考虑。

然而,作为“文艺新时代”的标志,“样板戏”也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的确立受到当时社会和文学思潮状况的制约。从具体过程看,与江青在1964之后直接“介入”这些剧目的修改和演出,将“样板戏”的创作和演出作为一种“运动”有关。(注:江青对各种“样板戏”的创作和修改做了很多具体的“指示”。这些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的“指令”涉及到剧名、人物安排、主要情节、细节、台词、演员表演、化妆、服装、舞台美术、灯光、音乐演唱、舞蹈编排等等。比如5-7月1964,* *看了京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五次彩排,1965-66,还多次看了《智取威虎山》的彩排和演出。对于这些剧本,每一部都提出了多达100几十处或大或小的修改。这些“指示”的实施大大改变了它们的整体面貌。“样板戏”最重要的特征是文化生产与政权机构的关系。在30年代初的苏区和40年代的延安等根据地,文艺开始被视为政治当局实施社会变革、建立新的意义体系的重要手段。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和制约文艺生产的途径和措施。政治权威与文艺生产的这种关系在“样板戏”时期更加直接和严谨。文艺家作为个性化意义生产者的角色认同和自我想象被摧毁和粉碎,文艺生产被完全纳入政治体系。“样板戏”本身的意义结构和艺术形式是政治乌托邦想象和大众艺术形式的结合。“样板戏”大多是家喻户晓的文本。在走向“模式”的制作过程中,一方面,那些可能遮蔽政治伦理“纯洁性”的部分被删除和改变;另一方面,传统文学风格(主要是京剧)的程式化条件被大量利用,这一概念在脸书人物及其关系的设计中得到了符号化。然而,在“样板戏”的不同剧目中,这一思想的贯彻却存在着诸多差异。一些作品更典型地反映了政治概念阐释的特点(如京剧《海港》),而另一些作品则因其文化来源的复杂性而具有多层性和模糊性(如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这正是这些戏剧所具有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人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民间文学形式的依赖,从“宣传效果”的角度追求传奇性和观赏性,都使得文学革命的激进派很难完全实现其“纯粹性”。话语体系存在于正统叙事之外的事实“不仅隐含着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而且继承了激进派想要否定的文化传统,这使得一些“革命样板戏”在构图上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B.茶馆的艺术成就。

第一,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1给人希望。

2、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生动的人物形象。

3.语言简洁明了,带有浓浓的京味。

4.将批判性讽刺与赞扬和同情结合起来。

C.《第四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中国1956年前后出现的若干剧本的总结。这些剧突破了当时剧场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框架,表现出一些特点。被称为“第四剧本”的主要有杨的《杜鹃再啼》、的《甜与苦》、哈莫的《笛子飘过》。此外,吕彦周的《归来》、贺秋的《在新导演到来之前》、王的《葡萄烂了》、的《忙着开会》也因创作倾向相似而被视为“第四类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