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什么是“革命样板”剧?b .老舍的《茶馆》有哪些思想艺术成就?c .什么是“第四剧本”?
然而,作为“文艺新时代”的标志,“样板戏”也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的确立受到当时社会和文学思潮状况的制约。从具体过程看,与江青在1964之后直接“介入”这些剧目的修改和演出,将“样板戏”的创作和演出作为一种“运动”有关。(注:江青对各种“样板戏”的创作和修改做了很多具体的“指示”。这些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的“指令”涉及到剧名、人物安排、主要情节、细节、台词、演员表演、化妆、服装、舞台美术、灯光、音乐演唱、舞蹈编排等等。比如5-7月1964,* *看了京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五次彩排,1965-66,还多次看了《智取威虎山》的彩排和演出。对于这些剧本,每一部都提出了多达100几十处或大或小的修改。这些“指示”的实施大大改变了它们的整体面貌。“样板戏”最重要的特征是文化生产与政权机构的关系。在30年代初的苏区和40年代的延安等根据地,文艺开始被视为政治当局实施社会变革、建立新的意义体系的重要手段。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和制约文艺生产的途径和措施。政治权威与文艺生产的这种关系在“样板戏”时期更加直接和严谨。文艺家作为个性化意义生产者的角色认同和自我想象被摧毁和粉碎,文艺生产被完全纳入政治体系。“样板戏”本身的意义结构和艺术形式是政治乌托邦想象和大众艺术形式的结合。“样板戏”大多是家喻户晓的文本。在走向“模式”的制作过程中,一方面,那些可能遮蔽政治伦理“纯洁性”的部分被删除和改变;另一方面,传统文学风格(主要是京剧)的程式化条件被大量利用,这一概念在脸书人物及其关系的设计中得到了符号化。然而,在“样板戏”的不同剧目中,这一思想的贯彻却存在着诸多差异。一些作品更典型地反映了政治概念阐释的特点(如京剧《海港》),而另一些作品则因其文化来源的复杂性而具有多层性和模糊性(如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这正是这些戏剧所具有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人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民间文学形式的依赖,从“宣传效果”的角度追求传奇性和观赏性,都使得文学革命的激进派很难完全实现其“纯粹性”。话语体系存在于正统叙事之外的事实“不仅隐含着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而且继承了激进派想要否定的文化传统,这使得一些“革命样板戏”在构图上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B.茶馆的艺术成就。
第一,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1给人希望。
2、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生动的人物形象。
3.语言简洁明了,带有浓浓的京味。
4.将批判性讽刺与赞扬和同情结合起来。
C.《第四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中国1956年前后出现的若干剧本的总结。这些剧突破了当时剧场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框架,表现出一些特点。被称为“第四剧本”的主要有杨的《杜鹃再啼》、的《甜与苦》、哈莫的《笛子飘过》。此外,吕彦周的《归来》、贺秋的《在新导演到来之前》、王的《葡萄烂了》、的《忙着开会》也因创作倾向相似而被视为“第四类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