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金融与货币供给的关系M0,M1和M2
首先,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对于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来说,贷款是资产,存款是负债。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信贷数据一般能反映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属于金融机构的资产端。货币供应量(M0,M1,M2)和新增人民币存款数据一般能反映实体经济流动性是否充足,是金融机构的负债端。
社融数据分析社融数据主要看当月新增增加值同比变化,因为新增增加值能快速揭示实体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扩张意愿。需要注意的是,新增社会融资包含了企业需要偿还的利息。企业债务不断上升,利息不断积累,占用了新增社会融资,推高了新增社会融资的存量。
观察社会融合数据也需要注意季节因素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新社会整合的季节性冲动在65438+10月、3月、6月、9月、165438+10月明显膨胀,其他月份明显收缩。仔细分析,这个模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每年年初,银行都有寻求开门红、早投入、早受益的考虑。相应的,65438+2月一般是社会融资的低点,一方面是因为当年的信贷额度用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也是为明年预留项目。然后季末多放,季末后下一季初少放太辛苦。
社会融资数据有6个子项,占比相对较高,对波动影响较大,分别是人民币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境内股票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这些项目的亮点如下。
当人民币贷款中的票据融资大量增加时,一般认为银行现在处于低风险偏好状态,因为票据是一种低风险的信贷方式。
由于信托产品的动摇性,未来信托很难以影子银行的形式存在。未来的概率是做好财富管理和财富的代际传承,回归信任的本源。社会金融口径下的信托贷款可能会相对低迷。
委托贷款是指客户提供资金,商业银行帮助客户向指定对象放款,银行不承担信用风险。
天线银行承兑汇票波动较大,对社会融资影响重大。因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可以给银行带来存款负债,不占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本,银行本身就有做大冲动的内在动力。
国内的股票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很小,不需要过多关注。
货币供应量分析货币供应量有三个数据,分别是M0、M1(狭义货币)和M2(广义货币)。M0是流通中的现金,流动性最强。M1等于M0加上公司的活期存款,流动性仅次于M0。M2等于M1加上准货币,可以理解为货币基金。
在分析货币供应量时,有几个因素需要注意。
首先是财政存款的变化。财政存款增加,意味着企业把钱上缴国库,钱从企业流向政府部门,留在实体经济的钱少了。相反,财政存款减少,更多的钱留在了实体经济中。因此,财政存款的增长会拖累M1和M2。
第二种是贷款。贷款可以来源于存款,这对M2是一个积极的贡献。
第三是债券。债券投资减去金融债券(银行债券、存单、二级资本债券等。)可以反映创造存款的债券部分。
金融数据隐含的信息,M1和M2剪刀,直观的理解。如果M1在货币供给结构中的比重越高,货币在实体经济中的流通速度越快,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
具体来说,如果企业对未来悲观,会更倾向于投资低风险的金融,将存款定期化,或者购买货币基金、存单等。这时M1会转化为M2,M1-M2的剪刀差会缩小。
相反,如果企业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准备补充库存或扩大支出,就会选择存款活期化,M1-M2的剪刀差就会拉大。
此外,房地产销售的改善也会导致M1-M2的剪刀差被夸大。居民买房会把自己的存款变成开发商的存款。如果开发商看好楼市,将居民存款用于购地等活动,会变相增加M1。
社会融资与M2剪刀差当社会融资同比增速与M2同比增速之差拉大时,说明实体融资需求旺盛。银行体系的融资额度用完之后,还有更多未满足的融资需求需要非银机构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