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盐井的历史和这里制盐的过程?

盐井又称盐矿,是食盐生产的来源之一,一般指内陆地区的盐矿。有“川东门户”之称的湖北省万县(今重庆万州)、黔江县、四川省自贡等地,石盐储量丰富。此外还有盐井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横断山、静山纵贯南北,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自然资源丰富,现拥有燕京自然保护区。1983县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盐井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族乡”。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端,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的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平均海拔约2400米。东北与四川巴塘相邻,南与云南德钦相邻,西与西藏左贡县扎赉特旗、必图、门孔相邻。气候比较炎热,盛产青稞、大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还有苹果、梨、石榴、核桃、西瓜等水果。燕京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云南茶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燕京盐田的文化景观是现在“茶马古道”上仅存的人工原始晒盐景观。难怪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专家王大武先生强烈建议西藏昌都政府将盐井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燕京也是西藏唯一有天主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从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在这个横断山脉的山谷古镇和谐共存。燕京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横断山、静山纵贯南北,东临金沙江,西临澜沧江。自然资源丰富,现拥有燕京自然保护区。198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乡镇。燕京是中国名字,以当地特产京燕命名,藏语叫查卡洛。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燕京派成立。1912后属西康省管辖,1950属昌都区解放委员会管辖,1960盐井县与宁静县合并称宁静县,经国务院批准恢复1983。盐泉资源丰富,集中在上盐井、下盐井、佳大三处。盐泉83处,日流量140-2288立方米。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盐井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滇金丝猴、白唇鹿、马来熊、水鹿、黑鹳等近50种。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原始森林中有松、杉、柏等树种,还有贝母、虫草、灵芝、党参等多种药材。有木耳、松茸、猴头菇等食用菌;果树包括梨、桃、橙、苹果、葡萄和石榴。盐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西藏的部落在自己这边的时候就有盐场了。据说芒康港在多康六山中以产盐闻名。格萨尔王和纳西族国王强巴为了争夺盐井里的盐而发生的那场传说中的战斗被称为“羌陵之战”。最终,格萨尔王打败了强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族国王的儿子尤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族的尤拉王子成为格萨尔王纳西族的大臣,盐田给了纳西族的尤拉王子。至今仍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方式。盐井生产的盐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澜沧江两岸地势低,西岸盐田宽。产出的盐呈淡红色,因为采盐高峰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也叫红盐;江东地势狭窄,盐场支离破碎,但产出的盐是纯白的,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为江东高原造田晒干,量少,略贵。祖祖辈辈,采盐人最怕下雨天,日照不足,产盐极慢且少,容易被洪水冲毁盐场。在洪水季节,盐井将被淹没和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保护的“燕京盐田博物馆”。盐井自古就有产盐的历史,盐田成为这里独特的人工景观。所谓盐田,其实就是汹涌澎湃的澜沧江所搭建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沿着盐场之间的小路,咸水井是在河边挖的。这里的一些盐井将近10米深。工人们扛着圆柱形的木桶,将卤水储存在盐场附近的凹槽里。其他工人将盐水从凹槽中舀出来,倒入盐场。经过一天的日晒风吹,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依山而建的层层盐田,气势磅礴。盐人踏着祖先的足迹,在崎岖陡峭的道路上辛勤劳作,在延续生命的同时,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被誉为“阳光和风之作”的盐井盐田,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制盐技术。更神奇的是,同样的卤源,同样的加工设备,同样的加工工艺,澜沧江两岸做出来的盐却是红白相间的。澜沧江两岸的上层建起了成千上万的盐田。每次装满卤水,两三天就能收获10公斤结晶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