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和节日的起源是什么?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的头又长又尖,凶猛异常。年在海底生活了许多年。每到除夕,它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残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寨里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到深山里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除夕,大象们忙着收拾行李,逃往山里。这时,村东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对一位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就把年兽赶走。人们不相信,但老妇人建议他上山逃跑。老人坚持要留下来,但他们见他活不下去了,就上山逃跑。
当年兽准备像往常一样闯进村子大肆破坏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的鞭炮声。年兽浑身颤抖,再也不敢前进。本来年兽最怕红,最怕火,最怕爆炸。这时,大门大打开门,看见一个穿着红色长袍的老人在医院里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山里来到村子里时,发现村子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赶走年兽的神仙。同时,人们还为白发老人找到了驱赶年兽的三大法宝。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放鞭炮,保持灯火通明。这一习俗在中国人民中变得最流行。
元宵节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英做了汉惠帝。惠帝天生软弱,优柔寡断,权力逐渐落入吕后手中。惠帝死后,独揽朝政,把刘的世界变成了鲁的世界。朝中高官和刘宗室深感愤慨,但又惧怕的残暴,不敢声张。
吕后病逝后,朱吕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害怕受到伤害和排挤。于是,他秘密聚集在将军的家中,和* * *密谋闹事,以求彻底夺取刘的江山。
这件事传到了刘氏宗室的齐王刘囊的耳中。为了保护刘的国家,刘囊决定攻打朱吕。然后,他联系了开国元老周波和陈平,并设计提升吕禄。“朱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谋反后,群臣拥立刘邦的次子刘恒为帝,称他为汉文帝。文皇帝对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印象深刻,把平定“朱禄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北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从那以后,正月十五就成了一个人人庆祝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包粽子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很多人包粽子,在这个粽子的季节,会涌现出多种不同口味的粽子。
事实上,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认为这是为了纪念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一票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在古代,这个节日是消毒和避免流行病的日子。
根据文献中的记载,以及许多代代相传的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邪月”,五月初五为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流传着许多驱邪、消毒、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叶、饮雄黄酒、祭祀五位瘟疫使者等。
后来,端午节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人格,忘记了端午节的初衷,把划龙舟、包粽子等一些未必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习俗与他联系在一起。
现在大多数人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但实际上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屈原的故事几乎没有印象。他们所知道的是这是一个吃粽子的节日,仅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其实现在并不是端午节的到来,龙舟赛也是无处不在。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初衷已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被逐渐“侵蚀”了。
如今,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中国美食的节日。从昔日的玉米、粽子制作,到如今五颜六色的饺子。很多地方在粽子中都融入了自己当地的美食特色。
事实上,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至于赛龙舟,文字记载始于500年前梁朝吴郡的《和续》。后来关于赛龙舟的文字记载可以在很多记载中找到。在中国几千部地方志中,* * *有227部记载了龙舟赛。
端午节划龙舟、赛龙舟的说法有“群众乘船出发,冲去救屈原。”和“一声呐喊鼓乐吓跑了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每年端午节,中国大江南北、南洋一带的华人也会举行赛龙舟,倡导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期,楚秦争霸,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了以上官大夫晋商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远大抱负的屈原深感苦恼。带着难以抑制的惆怅和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香》等不朽诗篇。
在吴公之前的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个城市,然后派遣使节邀请楚怀王与秦国媾和。屈原识破秦王的阴谋,冒着生命危险入宫陈述自己的利益。楚怀王没有听从,而是把屈原驱逐出了首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楚怀王悔恨交加,三年后死于秦国。楚王即位后不久,秦王出兵攻打楚国,楚王仓皇退守,秦军攻占郢城。在流放途中,屈原听到了突然死亡和邕城被袭的噩耗,但他绝望极了,他叹了口气,纵身跳入汹涌的古洛河。
江上的渔民和岸上的人们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了,都来到江边打捞屈原的尸体。他们把粽子和鸡蛋陆续带到河里,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把雄黄酒倒入王中,这样药物可以使龙和水兽昏迷,防止屈原的身体受到伤害。
此后,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楚国人民都要到江边划龙舟,抛粽子,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习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吃的。每个人都很焦虑。我把大臣推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当重耳发现肉被介子割掉时,他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即位后,文公一开始奖励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争功的人。他收拾行囊,悄悄去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了,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问介休,但介休已经离家去绵山了。绵山山高且险,树木茂密。很难找到两个人。有人提供了一个方案,从三面烧绵山,逼一个介子推出去。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哭着说。下葬时,我在一个树洞里发现了一本血书,上面写着:“愿我的主人永远旗帜鲜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爬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他把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告诉世人,寒食节的后一天被定为清明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是一个一直被人们誉为最有人情味和诗意的节日。据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当然会更加深深的怀念,尤其是月亮高挂的时候。
中秋节之所以是中秋节,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三秋的农历。这一天,天上的圆月特别明亮特别,所以这一天也被认为是配婚的好日子。
说起中秋节的起源,有过许多不同的传说和童话。其中有飞蛾扑火、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游月宫等故事。
当然,最熟悉的故事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长生不老药,跑到了月宫。故事也有很多版本。在更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称为月精。
嫦娥奔月后,嫦娥居住的月宫其实是个冷清的地方。除了一棵月桂树和一只兔子,什么也没有。但还有一种说法是,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参观了月宫,说是天子唐非常迷恋嫦娥。一天,他去了月宫,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蒙古人,建立了明朝。根据民间传说,月饼被用作一种交流工具。朱元璋带头主持正义,在每个月饼馅里塞了一张纸条,号召大家及时造反。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候,各家都祭拜土地神。中秋节可能是秋报的遗产。
在中秋节晚上,除了祭祀,还有月饼和灯笼来庆祝节日。当然,天上供奉的是嫦娥,也有人叫她月娘。老人说小孩子不要用手指着月亮,不然耳朵会被割掉。
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中秋节的初衷。对于新的一代,最难忘的中秋节是月饼和灯笼。当然,天上有满月的节日是人们团聚的好日子。
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使大地冒烟,海水干涸,普通人无法再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之巅,徒步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引爆九个多余的太阳,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不久,后羿娶了一位名叫嫦娥的美丽妻子。
一天,后羿去昆仑山访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过的王太后,向她要了一包长生不老药。据说吃了这种药后,他可以立即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只好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
没想到,这件事被后羿的门卫孟鹏看到了。当孟鹏和其他后羿出去时,他们威胁嫦娥交出仙丹。他知道嫦娥不是孟鹏的对手,情急之下当机立断,取出长生不老药,一口吞下。嫦娥吞下药后,她的身体立刻飞离地面,飞向天空。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她飞到了最近的月亮上,变成了仙女。
后羿回来,丫鬟们什么都哭了。悲痛之余,她仰望夜空,呼唤着妻子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晚的月亮特别圆亮,有一个摇曳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命人摆上一桌香,摆上嫦娥最爱吃的蜂蜜和鲜果,在月宫里遥祭嫦娥。当人们听说嫦娥奔月飞向嫦娥奔月的仙女小时,他们会在月亮的边缘摆上香案,祈求善良的嫦娥奔月。从此,拜月中秋节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