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李嘉诚蛇吞象,60亿和60亿怎么就黄了。我真的很想知道
李嘉诚退出了九龙仓的竞争,并瞄准了另一家英国外国公司,和记黄埔。
和记集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记黄埔;第二个是黄埔码头。和记黄埔是当时香港第二大洋行,也是香港十大财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主要从事印度棉花、英国棉毛制品、中国茶叶的进出口贸易和当地零售贸易。起初,它在规模上并不知名,远不能与怡和、置地、天宝和太古等外国事务所相比。二战前,和记黄埔有20家子公司,已初具规模。
黄埔码头有限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3,当时船长林猛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码头几经搬迁,补充合并成为上市公司。到20世纪初,黄埔码头、太古码头、海军码头并称为香港三大码头,形成了维护和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此外,黄埔码头还经营码头仓储业。
二战后,几家重组的和记洋行落入了齐德尊家族手中。这个家族与怡和、太古施怀雅和会德丰马登并列为香港四大英资家族。60年代末,齐德尊踌躇满志,一心想成为第二个怡和。他利用1969 ~ 1973的牛市,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拥有黄埔码头、骏怡仓库、屈臣氏等众多未上市的小公司,实力一如既往。
齐德尊精准地指出了香港人口多、人口少的产业趋势,房地产会蓬勃发展。他关闭了九龙半岛东侧的码头,将修船业务与太古码头合并,搬到青衣岛,其他仓库和码头全部转移到葵涌发展。腾出的土地用于开发黄埔新村、大同新村和骏怡大厦。祈福德行满天开花,房地产成为集团支柱产业。
媒体称齐德尊是商界“暴饮暴食、消化不良”的“大乌龟”。他盲目兼并企业,鼎盛时期控制了多达360家公司,其中84家在海外。齐德尊虽然有“钢牙的尖牙”,但“肠胃功能”太差,“腹泻”没完没了——很多公司状况不佳,效益为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好在股市太红火,齐德尊搞了不少炒股生意,暂时弥补了财务黑洞。
1973,股市一蹶不振,接着是世界石油危机,然后是香港房地产暴跌。投资过快、战线过长、包袱过重的和记集团陷入财务泥潭,连续两个财年亏损近2亿元。1975年8月,汇丰出资150万港元进行救助,条件是和记黄埔转让33.65%的股权。汇丰银行成为和记集团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离开了和记集团。
汇丰银行收购和记洋行标志着祈求道德尊重时代的结束,和记成为一家非家族集团公司。汇丰寻求李玮执掌大权。1977年9月,和记黄埔再次与黄埔合并,重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李玮被称为“公司医生”,但他一直是一个智囊团,他从未掌管过一个巨型企业。又因求德治国时集团亏空过大,公司医生上任,却不见其妙手回春——黄的好转并不如人所愿。
顺势而为,是战场上常见而有效的战术。李嘉诚觊觎九龙仓的同时,也看好和记黄埔。他让出了九仓,势必要瞄上黄。舆论认为,与黄易的斗争表明李嘉诚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
第一,李嘉诚完成了买九龙仓的心愿,但实际上他放弃了一块肉骨头让宝去啃,留下了一块瘦肉给自己。因为九龙仓属于家族企业怡和,凯泽克家族和他们的代理人会以牙还牙,对抗收购。宝收购九龙仓代价不菲,事实上与怡和打成平手。怡和集团在香港有很深的根基。如果它买下九龙仓,将会有一场血战。
相反,已经成为公众公司的和记黄埔,至少不会有家族势力的顽强反击。作为香港第二大洋行,和记集团“臣服”历史短暂,控股结构一时未理顺,股东利益分化。他们在祈祷一个“明确的主人”力挽狂澜,让和记黄埔彻底走出危机。
只要能照顾并给股东带来利益,股东就不会怨恨华夏大集团和黄。这是李嘉诚最初的出发点。
第二,李嘉诚权衡其实力。长江实业的资产只有6.93亿港元,而和记集团的市值却高达62亿港元。和记黄埔拥有大量土地物业,以及稳定的零售连锁,是一家极具潜力的集团公司。香港有很多中外商人觊觎这块大肥肉,只是因为香港首席财务官汇丰控股的和记黄埔暂时稳住了阵脚。
李嘉诚很清楚,汇丰控股和记黄埔的时间不会太长。根据公司法和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业务。债权银行可以接管丧失偿付能力的工商企业。一旦企业正常经营,就卖给原产权人或其他企业,而不是长期控制企业。
李嘉诚在吸收九龙仓股份时,得知汇丰银行高层沈碧曾私下透露,在和记黄埔财务状况好转后,汇丰银行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对象,转让其控制的大部分和记黄埔股份。
这对李嘉诚来说是个好消息。长江实业财力不足。在汇丰的帮助下,收购完成了一半。
第三,李嘉诚梦想成为汇丰转让和记黄埔股份的合适人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嘉诚停止购买九龙仓股票,以获得汇丰银行的青睐。
李嘉诚卖了一个人情给汇丰,那么信誉好的汇丰肯定会还人情的。李嘉诚不确定这个人情是否与和记黄埔有关。
为了让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诚带着卖掉654.38+00万股九龙仓,换来宝出资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份给汇丰。李嘉诚一石三鸟,获利5900多万港币,把自己不方便买的码头送给了包,包也感谢他。
在与汇丰银行的关系上,李嘉诚知道它不像包玉刚那样深厚。包的船王称号,一部分靠他自己的努力,一部分靠汇丰的支持。鲍与汇丰银行有着20多年的联系。他是汇丰的董事(在1980他也是汇丰的副主席),与汇丰的两个高层Sandoz和沈碧私交密切。
李嘉诚与沈碧接触频繁。他理解汇丰的意图:出售股份不是套利;但期待和记黄埔放手后能做好。另一方面,包的马击鼓,自然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召开了长江实业上市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新闻发布会。一向稳重的李嘉诚用激动的语气宣布:
“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公司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收购了汇丰持有9000万普通股的英国老牌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股权。”
在场的大多数记者都忍不住鼓起掌来。有记者问:“为什么长江实业只买汇丰持有的普通股,不再买其优先股?”
李嘉诚回答:“从资产的角度来看,和记黄埔确实是一家很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其地产部分与我们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记黄埔的前景非常好。因为优先股只享有利息,公司盈亏与其无关,没有投票权,所以我们没有考虑。”
李嘉诚被和记黄埔董事会吸收为执行董事,李玮仍为董事长兼总经理。
发布会后的一天,哈奇森成了一时的大热门。小市场带动大市场。当日恒生指数暴涨25.69点,成交额超过4亿元,可见股民对李嘉诚的信任。李嘉诚继续专注于市场。到6月1980,11,长江实业和李嘉诚拥有的和记黄埔股权已增至39.6%,控股权十分稳固。在此期间,并没有黄大班威利组织的反收购。
6月1981 65438+10月1,李嘉诚当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第一位加入英资洋行的香港华人大班(注:包玉刚怡和码头并非独立洋行),和记集团正式成为长江集团的子公司。
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只有6.93亿港元,却成功控制了市值62亿港元的巨头集团和记黄埔。按常理来说,不可能,更不可思议。难怪黄的前班长用无奈和不服气的口气对记者说:
“李嘉诚此举相当于用2400万美元作为存款,购买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