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收复台湾年表

清朝鼎盛时期,康熙帝对台湾省的策略改为招抚。从那以后,讨论和谈判持续了十几年,但没有结果。1681年(康熙二十年),郑经去世,其子郑可年幼早衰,台湾省内乱,康熙帝决定出兵统一台湾省。

康熙二十一年夏,康熙帝排除朝廷各种干扰,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总提督,与福建巡抚姚启胜共同谋划台湾省。两人奉命后,积极整顿军务,建造战船,培养选拔将领,并派人刺探敌情,勘探航道。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清军水师两万余人,战船二百余艘,匹配澎湖。每艘军舰的帆上都写着指挥官的名字,便于指挥和通讯。郑守军有战船200多艘,军队近两万人,在数量上与清军相当。

6月22日,清军猛攻澎湖岛。施琅将水师兵分三路,以总兵陈蟒、董毅为左右两翼,各率领50艘战船分别进攻鸡笼岛、牛心湾进行牵制。施琅率领100多艘战船攻打娘芒宫(今澎湖岛西北角)。

清军奋勇作战,击毁郑战船190艘,歼灭郑主力12000余人,迫使郑4200余人投降。郑军的主帅刘国轩见大势已去,只留下二三十艘战船和数百残兵,逃回本岛。台湾省内部震动,刘国轩强烈要求投降,康熙帝乘胜追击降旨招降。

7月15日,台湾省地方当局派人出示了地图清单和投降书。8月13日,施琅率领清军登陆台湾省岛。清朝以后,用施琅建策,在台湾省设置县、府、巡路,驻军加强统治。从此结束了自以来郑家三代20多年的局部安全局面。康熙皇帝终于实现了台湾省与大陆统一的繁荣。

扩展数据:

清朝统一台湾省之战是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歼灭澎湖郑明军主力,收复澎湖、台省,统一全国版图。

光复台湾后的第二年,病逝,其子郑建立。清朝多次向郑经申诉,郑经拒绝。郑经病逝后,郑克双继承了郑的王位。此时清朝的政策已经从呼吁转变为打压。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命郑成功投降使施琅率领两万水军和230多艘战船进入澎湖。

刘国轩将军率领2万军队和200艘战船保卫澎湖。由于六月台风多,不利海战,刘国轩以为施琅只是虚张声势,所以毫无防备。当施琅率领的清军水师突然出现在澎湖水域时,刘国轩惊慌失措,急忙前去迎敌。

施琅出动约50艘战船攻击郑军;而自己则率五十六艘战舰从中央突进。占领澎湖后,郑朝无力抵抗清军,不得不投降,结束了对台湾省长达22年的统治,台湾省成为清朝的版图。

清朝占领台湾省后,如何管理台湾省的问题引发了清廷内部的“弃与留”之争。康熙帝明确指出:“台湾省的废弃与其有很大关系”,“尤不可弃而不守”。

据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在台湾省设府三县,设连长一人,兵八千。澎湖有副将军,兵二千,属福建省。从此台湾省和大陆统一了,行政体制也和大陆统一了。

百度百科-清朝统一台湾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