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共和国任期最长的总理——海因里希·布勒宁简介
海因里希·布吕宁海因里希·布吕宁(1885-1970)德国魏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金融专家。出生于明斯特,早年受洗入天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在德军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开始从事天主教工会的工作。从1924开始,他一直是德国天主教中央党议会代表团的成员,在议会中一度以金融专家闻名。1929成为德国天主教中央党领袖。1930年任德中内阁总理。同年7月18日,国会因拒绝批准其颁布的紧急法令而解散,并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实施总统紧急法令,开创了魏玛共和国破坏议会制的先例。1931 10从10月9日起兼任德国外长。1932年5月30日,在德国总统兴登堡的压力下被迫辞职。1934希特勒上台后,布勒宁逃出德国。从65438年到0937-52年,他在哈佛大学教授政治学。然后他回到德国,在科隆大学任教。
布鲁宁一上台,世界经济危机就爆发了。他采取措施克服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如扩大出口、提高税收、减少公共开支、削减工资和福利,但这些措施未能扭转经济下滑的局面,反而导致形势进一步恶化。布勒宁的反危机措施不仅没有缓解民众的物质困难,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让数百万德国人陷入绝境。国内民众穷困潦倒,怨声载道,布勒宁成了名副其实的“饥饿首相”。
布鲁宁对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充耳不闻,因为此时他决心利用这次经济下滑取得外交胜利。布鲁宁认为德国经济的糟糕状态是由“强盗和掠夺者之间的凡尔赛条约”造成的,只有把* * *和中国从“战争赔款的包袱”中解救出来,才能从根本上振兴德国经济。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专注于外交事务,逐渐将国内经济政策置于从属地位。尽管德国按时支付了战争赔款,但它仍竭力让战胜国相信它无力履行支付赔款的义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布鲁宁需要一个灾难深重、人民贫困的德国。以此换取战胜国对德国局势的理解,一劳永逸地解决战争赔款问题。此外,布勒宁试图利用经济形势恶化的事实,说服外国“与其指望社会党或* * *人夺取国家政权,不如现在就向德国让步”。
那是1931的夏天,接连发生的两件事帮了布鲁宁很大的忙。先是,* * *颁布了一系列“紧急法令”,宣布立即停止支付战争赔款,导致国外和国内资本大规模流出德国。第二,与奥地利信贷银行的谈判失败造成了严重的银行危机。债权人和储户纷纷涌向德国,而自衰退以来只有少量自有资本的德国银行面对大量的取款潮不知所措。1931 7月13日,达姆施塔特银行率先停止支付业务,其他银行、储蓄所、交易所休市两天。国内黄金储备减少了4/5,整个信用体系濒临全面崩溃。预算赤字高达6000亿马克的德国,不得不动用6543.8+0亿马克来恢复银行的支付能力。资本外流和银行危机给德国经济雪上加霜,但对布鲁宁来说,这增加了与战胜国谈判的筹码。
布勒宁放任经济形势恶化的做法让战胜国深感不安。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认为,德国的金融和经济崩溃将对整个美国经济形势产生长期的灾难性后果。基于这一判断,胡佛不顾法国反对,于6月20日签发了“延期支付令”。
布勒宁抓住这个机会,恳求制定“青年计划”的专家委员会再次前往德国,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2年2月底,委员会建议采取“极端解决方案”,即完全取消德国的战争赔款和战胜国之间的各种债务,并将这一方案提交战胜国领导人讨论。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会议直到6月1932才在洛桑召开。由于德国代表的游说和恐吓,赔偿问题专家委员会经过激烈辩论,决定让德国支付最后一笔30亿马克的赔偿,而另一笔赔偿则一笔勾销。然而,由于一系列的政治事件,这一象征性的赔偿最终不了了之,没有支付。
布吕宁梦寐以求的外交目标——废除战争赔款——终于实现了,但参加洛桑会议的德国代表不是布吕宁,而是他的继任者弗朗茨·冯·巴本总理。布鲁宁于1932年5月29日失去兴登堡总统的信任,在“距离目标100米处”被免职。他想在彻底解决战争赔款问题后,在国内经济领域大展宏图,但他的野心还没实现就被免职了。这个时候,即使他有回天之力,也没有办法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