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州历史

唐武德二年(619),在利州设总督府,治达赉山北麓,辖阴、魏、桓、桓四州,领溧阳、何琳、内黄、汤阴、敦丘、管城、范阳、涟水八郡。武德四年,又清齐郡,属魏州。六年,去了理州总经理室,理州巡抚室。贞观元年(627年),设置道路。澧州属河北路,辖澧阳、何琳、涞水、内黄四县。魏州志从魏县迁到吉安,魏县仍属魏州。十七年(643年),李州被废,溧阳县属魏州,水岱县并入何琳县,何琳、内黄两县属象州。轻骑县并入威县,属威州。长安三年(703),恢复青祁郡,郡治方头城。神龙元年(705),废之,入魏县。

五代后金代天府元年(937),改溧阳郡为滑州。九年(944),何琳县改为益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改溧阳县为河北省。端公元年(988),同里军设在溧阳,位于东大岱与县城巨山之间,县治仍存。道观三年(997年)改道道,同里军属河北道。天盛元年(1023),同里军改为安利军,军事统治移至丘福山西。四年,魏县属安利军。天盛七年(1029),一场地震把军事城投入湖中,移到丘福山。熙宁三年(1070)弃军,黎阳、威县归河北路威州。熙宁六年,魏县废为镇,入溧阳县,改河北西路魏州。元年(1086),同里军重新建立,分溧阳郡和威县,隶属威州。郑和五年(1115),军队升为周迅,命名浔川军节,后改为平川军节。国家统治在丘福山区,管辖溧阳县和魏县。崇宁四年(1105),何琳镇宁郡军,调到河北东路。宣和二年(1120),汤阴县属周迅,傅玄属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