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和价值简介
敦煌石窟
石窟寺发源于印度,随佛教东传经阿富汗、新疆至敦煌,再传入中原,出现了麦基、凌冰、云冈、龙门、大足石窟。敦煌、云冈、龙门是中国三大石窟。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溪玉林石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寺石窟、一寺石窟和玉门昌马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安溪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玉门市。由于其石窟的艺术风格属于一脉相承,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而古敦煌又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为敦煌石窟。莫高窟开凿于秦前二年366年,时间最早(也是西晋末、东晋永和九年等所建。),后又在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雍、五代、宋、回纥、西夏、元等朝代不断凿制,历时数千年,延续时间最长。现存石窟700多处,规模最大;雕塑3000多件,壁画4500平方米,内容最为丰富。石窟中的佛像和佛经的绘画和雕塑是佛教徒练习,观察图像和崇拜的地方。敦煌石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