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书籍周报中最早提出美育的是谁?
美育作为美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早在古希腊,西方的城邦保卫者教育中就有艺术教育,而中国在春秋时期就非常重视“诗教”和“乐教”。但是美育的概念和独立研究美育的理论,却是由伟大的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18年底首先提出并确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信》中提出:“为了通过经验解决政治问题,人们必须通过美育实现自由。”(《美育书信》,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版,第39页)席勒还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教育的概念。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理解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有促进欣赏和美的教育。”美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作为一个整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以尽可能地达到和谐。”(同上,第102、65432页。尽管不可能对美育作出真正科学的阐述,但他不仅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而且首次将美育定义为“情感教育”,从而赋予了美育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独立地位,为美育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来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育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是现代教育的独特范畴,是解决现代工业化社会提出的诸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深刻理解审美教育的现代意义,建立审美教育的学科理论,必须从审美教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和它是现代教育的范畴这一事实出发。审美教育是随着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原始人最初的歌唱是他们的劳动号声。他们的舞蹈、壁画、雕像等。往往是原始部落劳动生活的再现,是其生产实践的美化形式。在原始社会,有了原始的审美活动和艺术,也就有了对年轻一代的原始审美经验的传授。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学校的出现,美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中国移风易俗,擅长音乐。”他还说,“它是以诗歌、仪式和音乐为基础的。“他非常重视诗歌和音乐的教育。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教奴隶主的孩子唱各种赞美诗和战歌,把音乐、歌唱、宗教舞蹈和军事、体育结合起来。雅典的奴隶主阶级是60。教他们学音乐,唱歌,背诗。古罗马的修辞学校也教授音乐。当时美育的目的是巩固奴隶主的统治。中国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神圣教材。其中,诗和岳继续受到重视。东汉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宋代有一个专门的画派。在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领主的骑士教育中有“七技”,其中有歌颂领主功绩以示忠诚的诗歌。在僧侣和封建领主的教会学校中有七种技能,其中音乐被改编为教会崇拜和赞美上帝。在封建社会,美育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美育的领域得到了拓展。小学开设了音乐、美术、手工艺等课程。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艺术被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手段,美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美育也成为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工具。自从中国实行现代学制以来,中小学也开设了歌唱、绘画和劳动等课程。2002年,蔡元培被任命为临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重视德育,辅之以实用教育和军事教育,以美育完成其德育”,特别强调美育的作用。